曾经让慈禧太后差点被咸丰帝气死的是谁的话。
1861年165438+10月8日,立冬的第二天。前一天,西北风刮得很大,寒冷骤降,空气中弥漫着灰尘,树叶在飘落。直到后半夜才停止,京城内外的天气顿时阴冷起来。一大早,夜色未褪,沿着宣武门到菜市口的宣外大街,已经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就连两边的饭馆、茶市也是人头攒动,大家都站在桌椅上,望着前方。这一天,由最后一届领导核心任命的国家重要领导人、顾铭部长肃顺将被绑在菜市口执行死刑。谁也不想错过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名人李慈铭得了重病,躺在卧榻上。当他听说押送肃顺的囚车经过他家门口时,他不情愿地起身出去观看。他看见“肃顺”穿着白色衣服,被匆忙捆起来,抬着一辆没有窗帘的汽车。亲戚没有陪护。”更有甚者,街道两旁的路人都是“相见恨晚”,“他们抱怨的一家人都是开着酒去西市看的”。直到行刑,一直沉默的肃顺突然开始咒骂起来。据说“抗命的声音是被拘留的人无法忍受的”。而且他一直不肯下跪。被迫这样做,“红差”官员不得不用铁柄敲打苏的膝盖,直到他的胫骨被打断。刽子手乘势而起,举刀便倒。
处决肃顺是朝臣们的一大乐事。皇帝翁心存写道:“所谓恶积,不足以毁身,而可慈悲戒之。”他的儿子翁同龢也认为苏的“种种欺软怕硬,实在令人发指”。
1861初冬,你是怎么找到大老虎肃顺的?
“鹰派”崛起的历史
平心而论,肃顺是晚清少有的“鹰派”。这只秃鹰有两张脸。
首先,肃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权力部长。苏的发迹,很让人想起因缘。苏是宗室后代,自然享有诸多特权。一出道就在保镖部门工作。但是,早年的他,天性倔强。“他喜欢为狭隘的邪恶游泳,但吃喝鹰和狗是他的生意。”“严冬的时候,(苏)把头发扎直,穿着羊皮茄克,牵着狗上街。”他整天四处游荡,活灵活现地变成了一个“像风一样的人”。正是因为这种看似不堪的市井经历,他才能“学京师五城之优劣”,他才能“一生见人,学其貌;破案,年后可以引用其言,所以屡破大案,升迁相当快。到咸丰即位时,苏已经坐上了礼部侍郎这样的副部级位置。人才只是挂在官场上的资本之一,出身、背景、身家也是硬通货。肃顺只是一个普通的宗室。他既不是王子,也不是郡王。再往上走真的很难。如果坚持套路,再忍个20年,最多到正部级退休。
然而,上帝特别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权力巅峰的大门。咸丰登基后,一心求医,于是对军部领导动了大手术。他首先废黜了犯有叛国罪的大臣张穆,然后任命塞尚和祁俊造为工头。但两人都是前朝大臣,难以应对内忧外患的危机。不得已,咸丰打破宗法制,任命六弟恭亲王。增值军机恭亲王果然出招不凡,很快就让局面出现了新的变化。然而,看着老刘成功,咸丰不禁心生疑窦,怕赌。坐在基座上。一年半后,咸丰找了个理由,免去了老刘的一切职务,让他回书房继续深造。文清,谁跟随他,很快就死了,虽然他是有经验的。后来的工头大臣,无论是彭还是白衡,都是谨小慎微的人。“阿谀奉承,小气吝啬,不学无术,出门稍有意外,都是愚蠢的。”
眼见军部等一干人并不十分强大,咸丰只好改弦更张,依靠与宗室关系密切的郑亲王亲王载垣、端化何仪。可惜咸丰又瞎了。这两个绝不是能济世保国的人才,遇事也没什么主见。只是段华是肃顺同父异母的兄弟,载垣和肃顺也是铁哥们。两位王子深知汉字水平有限,统治能力不够。但“肃顺学了汉语,对历史风俗、疾病了解较多,推荐大有用武之地”,于是两人联名推荐肃顺到故宫朝拜,目的特别是满足需要,“畅谈天下事”。在两个“铁帽子”王子的支持下,苏扶摇直上,进入了中心。当他们讨论政治事务时,他们通常会说“段华所做的是肃顺做的,载垣是段华做的”,最后是“肃顺是主谋”。对于这位“终极谋士”,咸丰逐渐“长期信任他,并得益于他的专长”,从而形成了肃顺只被宠信,两人都“唯命是从”的特殊局面。
除了获得皇帝的信任,肃顺还积极拉拢权贵,招募人才,发展自己的势力。如极力推荐陈辅恩为兵部尚书,扶植杜汉为门生,安排匡远、焦有英进入军部,与尹牧交往密切。同时,还吸收了韩的许多助手。他经常说,“我们对旗手混蛋了解多少?汉人不可得罪,他的笔很厉害。”于是他对汉人毕恭毕敬,却对旗手“暴力为奴”,甚至受贿,只收旗手不收汉人,让整个旗手圈怨声载道。正是基于这一原则,肃顺选择了王闿运、高新奎、郭嵩焘等名人作为临时的选择。
到咸丰九年,一个以肃顺为核心,包括段华、载垣、尹牧、杜汉、陈复恩、高新魁等重要官员在内的政治集团基本形成。他们或为知己,或为羽翼,盘根错节,遍布天下。
“反腐败”
其次,肃顺是一个残酷无情的官员。刚受勋时,肃顺曾提出“严令禁止、强调法纪、肃清汉奸”的九字方针,以重典的思想赢得了乱世咸丰的认可。肃顺掌权后确实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打虎”运动,但在反腐的背后,却掩盖了其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真实意图。
当时清廷中央仍有一批立场相对保守、能量巨大的势力。他们既反对肃顺用严刑峻法复兴朝纲,又坚决抵制大规模重用汉人官员。代表人物有白衡、祁俊藻、彭、翁心存、周祖培。按照肃顺的暴戾脾气,他自然不想和这一代人多打交道,所以他一个接一个地砍掉了对手的两个“猎虎”动作。
肃顺的“第一枪”是“戊午科举案”。咸丰八年十月初七,距离省考公布不到一个月。孟传金写道,这次省考存在严重的舞弊问题。比如旗手,年龄平平,但唱两首歌很好,高中却是第七名。出了事,要求他立案审查。咸丰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于是下令载垣和段华共同调查此案。随着调查的深入,调查人员发现“询问处多达50份”,甚至一张试卷“300字以上”就能拿下单子。咸丰听后大怒,把所有的考官都辞退了。
与此同时,另一条线索浮出水面。原来,同考官蒲安和新考校长罗私下有个“交通接头”。于是肃顺建议两位国王照着做,把当事人罗红召来。学者往往骨瘦如柴。罗在接受讯问时透露,为了参加考试,他与兵部侍郎疏通了关系。李请主考官溥安,溥迎百衡门丁锦祥。事成之后,蒲安送白衡十六两银子,问罗要五百两银子,其中三百两交给蒲安。这显然是一起腐败案件。
打苍蝇牵连了一只大老虎,这可乐毁了肃顺。白衡是两朝重臣,《清史稿》称其为“常正”、“勤勤恳恳”,但他对肃顺等人的政策总是怀恨在心,经常带头反抗。现在白恒被抓了,肃顺自然要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催他“按交通委托贿赂关节,作出决定”。这让咸丰真的很尴尬。在讨论案情时,他问群臣“白恒是否已被约束”,是否可以宽大处理。此时此刻,正在殿中大声争辩,强调科举是“学官之礼,事关重大,刻不容缓,执法必惩积习难改”,认为白的罪是不能罚的,“你在位不正法是不行的”。朝中大臣都是以苏的心情拍的,但都是“沉默”的。既然是不可逆的,咸丰只好判了。白衡也成为清朝唯一一个因科举作弊被处死的中央领导人。纵观这起“10个月之久”的戊午科场案,* * *处分各级官员91人,不仅处决了白衡这样的副国级干部,还波及到各个部委甚至很多皇室,确实收到了“革除几十年积弊”的效果。然而,肃顺在具体执法中存在明显的不公。比如他包庇了陈福恩这个案子。更可耻的是,两年后,肃顺监考庚申科恩,为了让工作人员高兴,不惜在考前公开题目,真是“科嘉之人所咬牙切齿”。可以说,肃顺打死了一只老虎,却养了其他老虎。
接着,肃顺再次发难,彻查“财宝钱案”。咸丰即位初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财政部仓库匮乏,清廷决定财政部设立财库处和官钱总局,大量发行纸币。滥发官钞不仅没有缓解财政状况,反而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商趁机勾结,“贪污挪用”“拒购商品”,从中牟取暴利,把货币制度改革失败的后果转嫁到人民头上。当时“五城内外军民百万以上,粮库提价,王在每日所得,不足一日之用。”咸丰八年年底,肃顺被任命为财政部大臣,决心整顿积累的财政问题。巧合的是,肃顺的前任是政敌祁俊造、白恒和翁心存,这给他提供了现成的弹药。
肃顺从调查吴语官方号的账目入手,刨根问底。数百人卷入其中,数十名官员、商人和满清皇族被没收。就在案情逐渐明朗的时候,咸丰九年十一月,户部稿本库发生火灾。“三天后,案件被保存销毁”,“大楼被烧毁”,“统计有200多所房屋被烧毁和拆除”,导致内政部积压案件无法检查。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火灾,这让咸丰确信一定有更大的阴谋,于是他命令肃顺进行详细的调查。在皇帝的支持下,肃顺的案子愈演愈烈,他决心找出幕后的“大老虎”。经过一年多的查证,苏又查出户部主任、崇贵、常路、、王希贞等用短钞换长钞,侵吞巨款的案件。经反复供述,等人供认,时任住建部部长的翁新存看过,但翁无心,故不知情。得到这些证据后,立即发起了对翁新村的弹劾,并最终使法院解除了翁的职务而留任。当时还是大学生的祁俊造无法认同肃顺的处理方式,两人多次发生冲突。“肃顺讲风起云涌,难不成。”他因病不得不辞职。
这场轰轰烈烈的“户部钞案”持续了两年多,“波及数百人,入狱两三年,南北两监人满为患”,确实暂时压制了官员受贿的风气。肃顺借机通过查办案件排挤祁俊造和翁新村,个人权力不断膨胀。但这种肆意的反腐行动,让官员们缺乏安全感的同时,也迫使他们私下开始了一个亲密的群体来保护自己。也难怪李慈铭觉得“过去在科举殿堂,现在在国库,屡遭禁锢,不是国家之福。”肃顺获得了冰冷的力量,却失去了温暖的心。
这波“打虎”运动终于变味了。
尴尬的恭亲王
与的流行姿态不同,易?情况只能用尴尬来形容。
事实上,自从被咸丰赶回书房后,易?我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肃顺掌权后,形势变得越来越微妙。咸丰八年,赴天津与英法讲和的大臣简英擅自回京,引起皇帝的愤怒。围绕如何处理老人,法院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博弈?遵循清朝的法律法规,就断定老公民不服从命令回京,确实有些放肆和混乱。不过不是总指挥官,也不妨碍大局。况且对于如何处罚也没有特别的规定,建议从轻判处,缓刑(死缓)。另一方面,肃顺主张我们应该矫枉过正,立即执行法律。咸丰对他们的建议作出了妥协,让老人自杀,实际上变相采纳了肃顺的想法。弟弟宁愿做宠臣也不愿听自己亲弟弟的话,这不免让易?心里有芥蒂
一旦波刚打平,另一波浪潮就会兴起。次年,肃顺发现恭王府太监总管孟来喜卷入了“户部宝钞案”的调查。如果你是别人,你大概会发一个游戏?通融、宽容的待遇。不料心狠手辣,就突袭了,这让公坐立不安了一阵子。于是,两人的矛盾从政治分歧恶化为个人恩怨。只是政治上被迫失势,易?只能暂时隐忍,摆出“鸽派王子”的姿态。
转机发生在1860。兵临城下,英法联军咸丰逃到热河,临行前委托他们全权议和,维护首都。负责任。恭亲王不负使命,商量,成功了。带着重建国家的荣誉,加上其一贯善良谦逊的形象,game?不久,桂良、、鲍炎、周祖培、翁新村、彭等留京大臣被揉合在一起,一股“反苏”势力逐渐形成。
敏感的太后
当然,做一个戒指需要两只手。如果咸丰成仙,后宫相当,估计倒霉的人还是易。。然而,命运安排的剧本是在热河举行葬礼,慈禧和肃顺之间有许多矛盾。
据《慈禧外纪》记载,慈禧65,438+06岁时,已经是“背五经,读满文,浏览二十四史全部”。她聪明绝顶,自然深得咸丰的宠爱,甚至命她帮忙整理奏章,代为宣读。然而物极必反,慈禧对政治的热情越来越强。她不仅“上纲上线”,甚至还有参与决策的意图。这让咸丰很反感,渐渐疏远了他。
意识到皇帝态度的变化,害怕失宠的慈禧决定向政府中的热门人物肃顺示好,“藏希望以自助”。谁知热脸贴了冷屁股,不满嫔妃干预的肃顺傲慢而轻蔑地拒绝了。不久之后,肃顺把《捕鱼的故事》请到了咸丰面前,送给慈禧一份死亡礼物。后来因为咸丰酒后口误,泄露了此事,“我在西方听过,爵位难忘。”两个人的争吵解决了。
北上热河期间,肃顺掌管朝政。由于逃亡仓促,嫔妃们的车都是从街上临时征用的,所以破旧简陋,山路崎岖,一路颠簸。慈禧长期住在深宫,养尊处优。她哪里能忍受这样的罪行?于是她再三要求肃顺换一辆好车,却得到了肃顺的斥责:“危机时刻比平时好吗?”而且这里哪里弄新车,旧车已经很幸运了。是谁呀?正想着在皇宫里开车呢。"
到了热河,咸丰命建宫,于是苏的“皆冠之以衣,无禁出入,其寝亦登记,禁而避之”,这是公然违反后宫规矩的。肃顺心里只有咸丰,怎么会把慈禧太后等人放在眼里?更何况,这个平时娇滴滴的叶何娜拉普拉斯其实是个狠角色。后来,民国著名文学家黄卓感慨地说:“毁门之祸,始于饮食之贫乏,可叹矣。”
仔细数一数,礼仪、宗室、后宫、官员、宦官、学者、旗人、商人、肃顺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异端。没有帮助,末日就不远了!
晒“虎皮”
在帝王时代,权臣的好日子往往不会持续两个朝代。随着新旧皇帝的更替,权力结构势必重新洗牌。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要弃旧迎新。咸丰一死,苏顺便失去了“大老板”,政局更加复杂。咸丰临终时留了一手。一方面,他任命包括肃顺在内的八人担任生活部长,协助年轻的皇帝。另一方面,他又给慈安和同治皇帝两个人印,分别是“御赏”和“同家人”,让他们用自己的印否决决策。因此,当时政府的运作形式既不是“八人帮”一家独大,也不是两宫独裁,而是“以幕养政,两者兼顾”的平衡。总之,肃顺集团、后宫集团和热河京奥?集团处于“三国杀”的局面。
然而,随着继续采取强硬立场,“赞项”与“垂帘听政”之争愈演愈烈,弱势后宫群体不得不转向博弈。团盟:“三国杀”变身“二人转”。在赢得了列强的默许、军队的忠诚和各界朝臣的支持后,叔嫂联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只“大老虎”。
打掉了晚清最猛的“大老虎”之一慈禧和易?自然要揭露罪行,晒“虎皮”。清廷对肃顺的指控实在耐人寻味:坐拥皇位,入朝为官,自由出入,违法乱纪,宫中善用御用器皿,掌控一切事务,宫中征集申请对象。肃顺抵制,并敢于声称,如果他有目的,他可以不尊重它,等等。
上述文章虽可称为“蛮横”,但都属于个人违法乱纪、不服从官员职责的范畴,只是暗藏谋反作乱的情况。想必舅舅和嫂子都明白,如果把肃顺定为政治犯,必然会牵连到宫廷权力斗争的内幕,他们的政治合法性也会受到质疑,所以他们选择避重就轻,避重就轻。
曾是肃顺门生的郭嵩焘在败选前预言:“宽足以保太平,严足以保人心,弊却溢于言表。”就像俗话说的,处理政治事务,既要用霹雳,又要显菩萨心肠,刚柔并济,团结多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肃顺不得不逆潮流而动。当他攀上权力的巅峰时,也跌入了深渊。曾经的“老虎英雄”终究难逃被打成“大老虎”的命运。
这就是肃顺悖论;这就是权臣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