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三更天的三更是指什么时候,多长时间为一更

1,三更是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也就是次日凌晨一点)。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2,三更天是古代用以描述时间的名词,古代把一夜等分为五更。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五个节点,称为五更。

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即为现在的19-21点,亥初二刻作为二更也就是现在的21-23点,子时整作为三更也就是现在的23点-次日凌晨1点,丑正二刻为四更即现在的凌晨1-3点,寅正四刻为五更也就是现在的凌晨?3-5点。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扩展资料

古代人用的时辰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这时候如果时间处于两个时辰中间,两个时辰小木人都看不到,于是乎把门弄大一点,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

于是有了时初、时正,时初即时辰牌初现,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x时还是指双数整点,并不是整个时段。一天从子时开始,需要时辰牌正位才算,刚到门框边上的子初那时候,只是看到了子时的时辰牌,并没有真正到子时。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