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四大疑案是什么?
清朝宫廷有四大疑案:一、孝庄文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二、顺治皇帝于五台山出家,三、雍正皇帝被刺杀身亡,四、乾隆皇帝身世之迷。当然,关于清宫四大疑案有很多说,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四说。其实,这四个所谓的清宫疑案,完全是后人牵强附会或好事者捏造虚构亦或出于某些政治目的进行的捏造虚构,是不可信的,因此,四大疑案本无疑,下面对此来进行一下分析解疑。
一、 孝庄文皇太后下嫁多尔衮:是说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太后下嫁给清太宗的弟弟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太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说这件事存在的依据是清初与多尔衮同时代的有个叫张煌言写的《建州宫词》里有诗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还有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朝鲜李朝实录》等书中记载的清顺治六年二月起,官方文告中对摄政王多尔衮的称呼由“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关于太后下嫁的传言,从未见于清朝的正式文献中,而张煌言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反清思想家,他为了反清政治斗争的需要把捏造的事实写入诗中也并不奇怪。至于官方文告中对摄政王多尔衮的称呼由“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只是顺治帝为提高多尔衮的礼遇加的尊号,历代年幼皇帝称摄政者称谓中带父的例子有很多:如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周成王称周公为“尚父”,汉武帝死后由大臣霍光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汉昭帝也称霍光为“尚父”,还有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让丞相诸葛亮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禅,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等等。这里的“尚父”、“相父”、“皇父”都不是父亲或继父的意思,而是年幼君主对摄政者或辅政者的尊称,意思是要如同对父亲一样礼遇尊重。
二、 顺治皇帝于五台山出家: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XXXXX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玉琳王秀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 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三、雍正皇帝被刺杀身亡: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反清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载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 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所以,雍正皇帝被刺杀身亡一说也不成立。
四、 乾隆皇帝身世之迷:说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清末。当时出于反清革命的宣传需要,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清朝皇帝外出巡视时住在大臣家也很正常,如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住在江宁织造曹寅就是曹雪芹家里。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个说法是清末为了反清革命的宣传需要编造出来的。
综上所述,清宫四大疑案经过仔细分析和推敲,都是可以推翻的,是不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