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沉没了,小松佐纪的小说《日本沉没》会不会全世界都是大麦?

1973上映的《日本沉没》导演森谷司郎不知道会不会想到,几十年后,日本真的遭遇了9级地震、巨大海啸、核辐射这样的灾难。虽然小岛没有沉没,但还是有成千上万的灾民像电影里一样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2006年,新版日本电影《日本沉没》上映,是当时灾难电影中的经典。现在看来,影片中灾难画面、忧患意识、人的力量、地球物理知识等元素的展示还是有些过时。该片与1973版本一样,改编自日本科幻作家小松佐纪的同名作品。

这部小说是一部深刻、感人、发人深省的作品。发布后实现了销量和口碑的双赢。它不仅在日本文坛有很大影响,在中国也有很多读者。所以一部拥有大量观众的小说很难被改编成电影。

也许电影或小说《沉没在日本》被定义为科幻灾难片,但现在看起来更像纪录片。影片记录了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的毁灭场景,渺小的人类面对这些灾难的无助与绝望,以及人民的智慧与坚持。

小松佐纪于1970年代出版的小说《沉没在日本》在题材上也很特别——岛屿的沉没,一种只发生在岛国的自然灾害。岛屿的沉没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有关,但不是最简单的一种。作者选择沉没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无名小岛,而是日本列岛。

1973和2006的片子不一样。电影和原著相比,第一版几乎一样,但是两个半小时的片子对于一部小说来说有点仓促,有些地方不清楚。不过小说最后写了一个关于日本诞生的传说:一个孤岛上的怀孕少女生下一个男婴,最终孕育了整个国家。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民的坚韧。)

2006年的新版虽然没有像小说里那样把日本列岛弄沉,但是依靠想象中的科技力量拯救了正在下沉的日本。这也是电影导演的一个美好愿望。虽然有点违背原作者的初衷,但电影不同于严肃小说。所谓大众娱乐,满足大家才是最重要的。

2006年同一年,一部名为《除日本之外的世界沉沦》的电影在日本上映。电影以恶搞的方式讲述了除了日本,所有国家都沉没了。最后世界各地的难民涌入日本这个小地方,导致人口剧增,物资短缺。同样的,日本民众的优越感飙升。甚至当他们陷入傲慢的时候,“岛国”也没有幸免。所以在影片的最后,日本只活了短短的三年。

由此看来,日本人始终无法摆脱危机意识带来的“岛国谦卑”。

但是,他们的“危机感”真的很值得学习。日本人在废物回收利用方面训练有素,很少有人违反规定。只能说这种危机感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血液里,没有必要大张旗鼓的宣传环保意识或者观念,因为他们也因为自己的行为害怕自然灾害的到来。这应该算是危机感给日本人带来的正面效应。

就像电影《2012》带来的危机感一样,在2012之前,大家都有点害怕,而当2012临近的时候,人们更加担心。像《日本沉没》和《2012》都做出了像领导世界一样的告别姿态。一次又一次以艺术的形式做出假设,而现在这种假设可能成为现实,民众和政府应该保持冷静,这种姿态是他们反复“早期演习”的结果,至少让人们意识到科幻片的假设也是基于人类对灾难的恐惧,这就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参考。

引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

“希望是个美好的东西,这种美好就在于它永远不会消逝……”

2019,10,汤浅政明将与网飞合作制作动画系列版《日沉2020》。

虽然仍改编自小说《日本沉没》,但故事背景设定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后的日本。讲述了主人公的哥哥姐姐在地震后试图逃离东京的故事。据悉,这部动画将于2020年播出十集。

这么多年过去了,日本人用文学、电影、动漫诠释了日本的沉没。可以说这个梗已经根深蒂固了。动画导演汤浅政明说,“什么是国家?日本人是什么?居住地点和环境决定了什么?我从小就有这些疑惑。为了得到这部巨作的答案,在奥运年,家族迎来了关乎国家存亡的世界变局,敬请期待。”

但事实证明,只要日本不沉没,日本文艺工作者就永远不会停止创作“沉没”的主题...

一般来说,日本人可能一辈子都有这样的忧患意识。毕竟他们出生在岛国,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如果他们的生存空间更广阔,他们的文明可能更可怕,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日本人的侵略和占领意识。毕竟这些都是根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的。

但是,在和平年代,我们本该相安无事。

还是那句话,“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

这样你会更轻松,生活环境不仅仅是日本人的困境,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人类对环境的不断要求,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加脆弱。在任何天灾面前,人类都是渺小的,所有的逃避都是徒劳的,很多话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在有灾难的时候,我们才会紧紧的抱在一起,哪怕真的是无可奈何,无可挽回。

我们都有最后期限,你会勇敢面对吗?

原文,图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