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天雄军的创始人,曾经百战百胜,为何遇上清兵却不堪一击?
明朝末年,战事不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将领,卢象升便是其中之一。1600年,他出生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1622年中进士,在北直隶任职大名知府。1629年,皇太极绕过关锦防线,分别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入关,攻占遵化,京师告急,卢象升即刻招募1万士卒入京勤王。
就当时而言,战火遍地,崇祯急需能征善战的武将,而像卢象升这样没打过仗但有心为国出战的便成为崇祯的培养对象。因此,从那一刻起,卢象升便完成了人生的转型——弃文从武。
不久,卢象升便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创建了“天雄军”,明末三大王牌战队之一。天雄军的杀伤力源自于它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士卒之间都是关系户,不是家人,便是老乡、朋友,只要一人倒下,其它人便将殊死搏斗,为其报仇雪恨。当然,如果一人选择跑路,便会动摇军心。因此,领导的表现尤为重要。而卢象升恰好是拼命三郎,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并愿与士卒同甘***苦。
天雄军练成后,卢象升便被派往中原之地去剿灭流寇,先后击溃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等农民军,因而被崇祯提拔为五省总督,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
眼看着平定内乱即将大功告成之际,皇太极又派阿济格从喜峰口入关劫掠。
自从己巳之变后,清军热衷于从永平、遵义、密云等地的长城突破入关,坚固的关锦防线反而成了摆设。
于是,卢象升于1636年被急调回北境,加固宣府、大同一带的防线。他在当地发展屯田,加紧练兵,形势开始逐渐好转起来。
这时,噩耗传来,卢象升父亲去世了。他多次请求回家守丧,均被驳回。不久,清兵又来了,由多尔衮、岳托领军从墙子岭入关,越过长城,只用3天便打到了密云,京师再度戒严。
危急时刻,卢象升被授予尚方宝剑,全权指挥反击清军的战斗。就在他紧锣密鼓调兵遣将准备战斗时,却发现寸步难行。
原来,他的顶头上司杨嗣昌和崇祯早就拟定了战略,攘外必须安内。半年前,他们便暗地里派遣使者去和皇太极议和。不过,这事曝光后,以黄道周的朝臣坚决反对与清军议和,议和计划因此被迫中止。皇太极得知后大发雷霆,便派多尔衮杀过来了。
崇祯紧急召见卢象升,想听听他的意见。卢象升之前从无败绩,在边境这里猫了快2年,也没打过仗,当然是主战。崇祯这下傻眼了,不过还是不甘心,便让卢象升与杨嗣昌、高起潜再商量商量。
尽管兵临城下,杨嗣昌还是没有放弃议和。这让卢象升非常愤怒,不让自己回家守丧,又不让开战,关键这件事情只有他们几个知道,而如今全天下已经知道崇祯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自己,不打便是和袁崇焕一样的下场。
正当卢象升左右为难时,崇祯差人先后送来了几万两国库银、100匹战马,犒赏天雄军。卢象升据此认为朝廷已经达成一致意见——主战,或者至少崇祯是想打的。不过,那还是他以为,他到最后才知道,除了这点私房钱,崇祯再也给不了他任何支持。
卢象升决定开打了,但杨嗣昌他们仍旧不同意。最后只能分兵,宣府、大同、山西兵归卢象升指挥,而关宁兵听命于高起潜。
这也太坑了,几万关宁军才是明军的精锐所在,且与清军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堂堂一个总指挥,折腾了半天,实则到手的人马不足2万人,而他将要面对清军的10万精锐,是不是很心塞?不过,也不用抱怨,因为几天后,总指挥改由内阁首辅刘宇亮兼职。
清军此次目的就是为了劫掠,顺带惩罚明朝政府的言而无信,他们对坚固的北京城并没有兴趣。就在明朝政府还在为打与和吵翻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兵分三路南下:一路经涞水攻易州;一路经新城攻雄县;一路经定兴攻打安肃(今徐水)。
卢象升留了部分兵力给陈新甲,让其守卫昌平,然后准备追击清军。按理来说,清军已经开始动手劫掠了,该统一战线了吧。
然而,杨嗣昌并不这么认为,他先让巡抚张其平断了卢象升的军饷,后又故意放出云阳、晋阳有军情的假消息,大同总兵王朴因此提前开溜了。也就是说,等到卢象升南下时,仅剩下杨国柱和虎大威两总兵,据明史记载,大概5千人马。
1638年12月11日,卢象升率军抵达巨鹿贾庄。夜半时分,他们在蒿水桥时遇上了清兵主力。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很快,几万清军骑兵便将卢象升那几千人团团围住。
卢象升一边与清军苦苦作战,一边派人向50里外的关宁军求援,当时,高起潜就驻扎在鸡泽。
天亮了,还是看不见关宁军的踪影。卢象升知道他们不会来了,此刻唯有以身殉国。天雄军在他的带领下,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几小时后,炮弹打完了,箭也射光了。
最后的时刻到了,卢象升抽出随身佩剑,冲向敌人,与他们短兵相接。一番厮杀后,卢象升亲手砍倒了几十个清兵,却身中3刀4箭,在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后,缓缓地倒了下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手下杨陆凯担心其尸身被辱,便趴在了他的身上,身中24箭而死。除了杨国柱和虎大威两总兵突围,其他士卒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蒿水桥。
不远处的太监高起潜,听闻卢象升全军覆没后,立刻不战而跑了。
该如何评价这场战争呢?
朝廷当时有主战和议和两种声音,谁都不愿低头。而卢象升以及他的天雄军的出征倒像是一个试验品,不过是为了给他们一个答案,主战、议和究竟谁才是对的?
杨嗣昌需要这样的结果,有利于他推广“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思想,崇祯是他的支持者,当然也需要。不过,他们忘了,优秀且不怕死的将领太少了,清军第一次入关,他们杀死了袁崇焕,清军第三次入关,他们又将卢象升送上了绝路。一年后的宁锦大战,关宁军除了吴三桂全部投降,又该怨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