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污纳垢读音和意思

藏污纳垢(拼音:cáng wū nà gòu)

藏污纳垢(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形容坏人聚积的场所;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定语。

一、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藏污纳垢”。

二、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很强大,国君楚庄王是春秋五个霸主之一。公元前593年,楚庄王派申舟去访问齐国。在途中他们要经过宋国,楚庄王自以为国力强盛,告诉申舟不要跟宋国招呼,只把宋国当作楚国边境的一个小县城好了。

申舟以前曾得罪过宋国,所以害怕自己出事,他把自己的儿子引见给楚庄王后才出发。结果申舟在宋国被杀。楚庄王得到消息后摔着袖子,勃然大怒。当年九月,楚王发兵攻打宋国。当时的另外一个国家晋国也是大国,经常和楚国对立。于是宋国官员派乐婴齐到晋国求救。

晋景公想马上出兵救宋。晋国的大臣伯宗极有城府,他让晋景公冷静思考,又给景公分析了形势,认为楚国正是最强大的时候,受着上天的照顾,晋国尚不足以与之抗衡。况且宋国离晋国很远,想援救也来不及,还是暂且忍耐,把这份耻辱放在心里记住,以后再报也不迟。

他举例子说道:“河流湖泊可以容纳污泥浊水,山林草野可以暗藏毒虫恶兽,美玉也可以隐匿斑痕,国君一定也要学会忍受耻辱,这是世事的常理。您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啊!”

晋景公觉得有理,听从了伯宗的建议,停止向楚发兵。后来宋国还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楚国订立了和约,退掉了楚兵。

三、成语用法:

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形容坏人聚积的场所;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定语。

四、运用示例:

明·谭纶《谭襄敏奏议》卷四《究盗参官以议善后疏》:“不然,恐生他故,愈益难处,而又何暇问其藏污纳垢之事,而毕得行吾志哉!”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