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刺刀的佼佼者

多功能刺刀的佼佼者

单纯论知名度而言,只要卡拉什尼科夫步枪自认第二,其它步枪未必敢争当第一。但是与AK枪族配套的枪刺却未曾有过同等显赫的知名度,尤其当如今这个枪刺与军刀在功能上高度重合的时代——人们总是第一时间想起美军的M9,就连功能相对单一的马润格斗刀Ka-Bar也坐享无数崇拜者——却鲜少有人把赞誉安放在率先融入求生刀功能的华约系6H4枪刺上。

作为安装在枪管上的近战防身武器,枪刺的设计思路长期与小刀、匕首甚至泥铲贴近。在发射间隔长且有效射程堪忧的18世纪,想彻底攻占敌军阵地始终得靠刺刀。就算到了连发及自动武器相对普遍的二战年代,白刃战的情形依然无可避免。

刺刀的长度与白刃战时的优势并无绝对联系,这是伟大卫国战争留给苏联人的一个教训。后人时常神化的莫辛纳甘三棱刺,因功能过分单一而在战争中渐渐遭到官兵摒弃。

1953年,苏军采用可卸式6Kh2作为突击步枪标配刺刀。它的刀片沿袭了SVT-40半自动步枪枪刺的设计,并拥有枪口安装环以及弹簧闩以嫁接无刺刀座的AK枪族。其握柄由两片用螺丝固定的塑料片组成,并与刀片轴一起形成夹状开口以便于更一步固定在步枪上。

6Kh2是第一款广泛授权社会主义阵营的通用枪刺,其中我国仿制的版本命名为56式可卸式枪刺,或俗称“56扁刺”,在对印边境战争中曾大量出镜。

1959年,对苏军乃至整个世界影响甚远的6Kh3横空出世。它原型是R.托多洛夫海军中校所创的侦察兵军刀,刀锋形状与布伊刀(Bowie knife)一致,刀的主体为单刃,而刀尖则是双刃式的凹形设计,既便于近距离突刺,也有利于使用者陷入格斗时采取挥砍及格挡动作自保。

除此外,6Kh3真正具革命性的设计体现在加入了求生刀的特点——刀背拥有锯齿,能切割木材、金属枝条;刀身开有通孔,与刀鞘的驻笋结合一起就能当成是剪线钳来用;刀鞘是钢质的,套有一圈橡胶绝缘体以保护使用者接触带电铁丝。

6Kh3能安装于AKM突击步枪或SVD“德拉贡诺夫”狙击步枪上,其造价低廉、设计可靠,得以从图拉兵工厂或伊热夫斯克机械制造厂源源不断地供应全军,是现代军事史中第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军刀。

到1968年,苏军推出6Kh4,取消上一代型号的球根状握柄,改为用两片电木塑料侧板包覆、尾端为钢质的板状握柄——尽管这个设计是为了加强与枪口的结合,却被很多士兵用来当作敲钉子的用具。除此之外,刀鞘由钢质改成电木,拥有比原先更安全的绝缘效果。

包括华约国家、中东国家等地区的种种授权版本6h3和6h4在内,AKM的多功能枪刺就跟这款步枪本身一样达到了其它同型产品无法逾越的极高产量,参与了1960年代后全球各地所有局部战争。不管是丛林密布的越南、黄沙漫天的苏伊士运河两岸、烈日炙人的阿富汗山区、浓烟滚滚的科威特油田、充斥血腥与火光的格罗兹尼废墟……它们全都有亮相。

然而整个冷战期间几乎没有主流媒体会特别关注这一系列的军刀,很长时间内人们一提起“军刀”两字,想的竟然是《第一滴血》里兰博手持的Jimmy Lile求生刀(对,并不是军刀)。要知道,美军第一款功能跟得上6Kh3的枪刺M9可是1986年才装备的,被苏联人领先了整整二十七年,此前所用的M7刺刀更被士兵讥讽“除了杀人,啥用都没有”。

毕竟好莱坞在美国手中,只能这么解释了。不过在冷战过去30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收藏者和越野爱好者开始把目光放到了6Kh3/4身上,因为比它们优质的产品实在太贵,跟它们同等价钱的不是质量太差就是功能不好用。

只不过,纵使AKM枪刺本身的钢材足够耐操、防锈,也千万别拿来当飞刀耍,因为配重集中在握柄上的关系很容易导致抛出去的刀子击中硬物后断裂,再好的钢材也不能经受这种折腾。某种程度上算解释到为什么俄军会有练习投掷工兵铲的项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