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有三不祥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这段话出自《荀子·非相篇》,是一段很有深意的话。人有三不祥:
第一不祥是“幼而不肯事长”。
意思是年轻人不肯事奉长者。这里荀子想要说的绝不仅仅是孝道的问题。中国古代讲究的就是“长幼有序”,所以“孝”字后面跟一个“顺”字,有“长幼秩序”不乱的意思。我觉得荀子应该还有更深层的想法:他如果“长幼失序”,“幼而不肯事长”,那么也就断了传承的关系。
古时候,没有现代这么多的手段用来传承以往的历史和经验,大部分事情、经验、方法都要靠人们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就像师傅传徒弟。如果年轻人都不肯事奉长者,那么那些老人们从上一代接受的宝贵财富又如何传给下一代呢?所以这才是最可怕、最不祥的事情啊!
第二不详是“贱而不肯事贵”。
要想真正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必须搞清楚“贱”与“贵”这两个字。在古代,通常是“贫”与“富”相对,“贱”与“贵”相对,“穷”与“通”相对。贵与贱的形成,来源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一定确定,也就意味着他们之间高贵和低贱的地位得到了固化,如果没有重大的变化,极难改变这种地位的差别。而且在封建社会,地位低贱的人有义务事奉地位高贵的人。
很多人在翻译古文时,都会把“贱”翻译成贫贱,而把“贵”翻译成富贵,其实这种翻译是不对的,这只是现代人的想法而已。在古代,如果阶级地位没有发生改变,即使那个身份高贵的贵族,一贫如洗,仍然是个贵族。而那些层级低贱的人,即使是富可敌国,也仍然有义务事奉那些一贫如洗的贵族。
将贫与贱、富与贵联系在一起的是现代人的思想作怪。因为现代社会,号称全体公民人人平等,自然也就不存在贱民和贵族的阶级差别,但是人们的骨子里还是觉有钱人就高贵一些,而贫穷的人就低贱一些。
但是品格高贵的人,是无关乎贫富的。
基于这一点,我很喜欢郭德纲的一段相声:
于:某某人要来了,你一定要尊重他。
郭:我为什么要尊重他?我又不认识他。
于:因为他很有钱。
郭:他有钱,会给我吗?
于:那怎么可能无缘无故的给你钱。
郭:他有钱,但不给我,我为什么要尊重他?
于:如果他把钱都给你了呢?
郭:他把钱都给了我,现在我是富人,他是穷人,我为什么要尊重他?
于:(无语)
所以按照老郭的逻辑,无论你是否有钱,我都不对因钱而尊重你。
说到底,这仍然是一个现有的的社会秩序行将崩塌的问题,贵贱失序,是统治阶级行将消亡的不详之兆啊
第三不详:“不肖而不肯事贤”
意思就是,才智愚钝者而不肯事奉贤能之士。这一条也很明显,也是事关原有社会秩序发生了不利于统治阶级的变化。
总之,荀子在这里提出的三不祥,无论是幼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还是不肖而不肯事贤,都集中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原有的社会秩序发生了不利于统治阶级的变化,从而导致了社会运行的失灵。这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一个天大的不详之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想方设法来消除这些隐患,重新巩固他们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