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人才和谋略谁能比得上诸葛亮?
此外,周瑜非常善于分析政局。当曹操率军攻打吴国时,吴国的大部分大臣都要求投降。他们认为战斗会导致失败,只有投降才能拯救吴栋。但是周瑜相信吴栋能够打败曹骏,因为曹骏长途跋涉,他的士兵都很疲惫。而且当时江东天气寒冷,马匹无食无草;曹骏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他们不擅长水战。他们远道而来,战斗力会大打折扣。曹操背后有隐患,因为马超和韩遂在关西威胁曹操。周瑜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兵力,他指出,曹军只有十五六万人,而最近投降的刘表的新军只有七八万人,总共不超过二十万人,远不到一百万人。最后,他指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和人民的心都转向了吴栋,而不是曹操。这足以看出周瑜的智谋高超,诸葛亮不可同日而语。
最终,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削弱了曹操,最终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这与周瑜的精心策划是分不开的,这也与诸葛亮对刘备“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不谋而合。
那么,鲁肃的才华也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只是一个谨小慎微的谋士,但在正史中,鲁肃出身于大家族,长得健壮,相貌英俊,武功高强,善射,侠义果敢,能言善辩,治国有才。
鲁肃被袁术追击,但鲁肃临危不乱,用强弓射穿盾牌,令追兵不敢逃窜。周瑜落难时,鲁肃慷慨捐了三千元粮食,可谓侠义无畏,急用人之身。赤壁之战,鲁肃、周瑜立主战并最终获胜,足见其高超的战略眼光和强大的谋略;诸葛曾良的“口水战挤满儒”,但鲁肃遇到关羽,也反驳了关羽的无言以对。这就是著名的“一刀赴会”的典故,《三国演义》中的“一刀赴会”就是由此改编的。正是由于鲁肃的外交努力,吴国和蜀国的联盟才没有进一步破裂,荆州被湘水瓜分,史称“于史”
有“卧龙”必有“凤雏”,庞统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只是因为攻打罗县时被流箭射中而英年早逝,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至于《三国演义》中描写他为了争功劳而被杀,那是为了诸葛亮神话而虚构的。
此外还有典故:生了这样的孩子的孙权,和“三日不相看”的,最后打败了蜀国的司马懿,比他聪明的,死在野心之前的姜维。详情请看正史。篇幅有限,不赘述。
感谢阅读。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百家号/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