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什么六下江南?
乾隆皇帝执政60年,多次南巡。他在《帝制南巡》一书中说:“你若在帝制中服役五十年,必有两件大事,一是西师,二是南巡。”把南巡作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据清代文献记载,乾隆六下江南:第一次是乾隆16(公元1751)正月十三出发,五月四日回京(乾隆41)。第二次,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正月十一出发,四月二十六日回京(乾隆四十七岁)。第三次,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正月十二出发,五月四日回京(乾隆五十二岁)。第四次,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一月十六日出发,四月二十一日回京(乾隆五十五岁)。第五次,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正月十二出发,五月九日回京(乾隆七十岁)。第六次,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正月二十一出发,四月二十三日回京(乾隆七十四岁)。说到乾隆南巡,南巡的目的是什么?从正史记载到民间野史,都有很多描述:或者说他巡视水利、河工,为后世立下了汗马功劳;或者他把所有的国事都抛给大臣,却念念不忘江南美景;还是为了“弄清自己的身世和人生经历的真相”;或者说他迷恋南方的美丽,浪漫而挥霍...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事实上,乾隆南巡从一开始就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据《清史编年史》记载,乾隆即位后不久,听说苏州风景美如天堂,想去江南巡游考察,便派了一个大学士去江南验路。内勤发自内心地不赞成甘龙的南巡,所以他在给甘龙的回信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仍是一处风景名胜,但实际上像一座大坟墓。苏州城河道狭窄,屎船拥挤。过了中午就臭了,根本不算什么。听到妻子的奖励后,甘龙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南下中国的想法。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员为了迎合乾隆,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个要求正好符合乾隆的心意。当年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南巡。纵观乾隆南巡,主要目的有:1。巡河督水。江南是清朝的主要粮食产区和供应区。早在宋元时期就有“苏沪熟,天下足”之说。但是,南方和江南是洪水频发的地方。所以康熙南巡主要是考察水利。甘龙也说,“南巡无非是河工。”甘龙6次南巡,先后5次考察黄河治理工程,4次考察浙江海堤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重点工程是江苏的青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甘龙每次南巡都要去这两个地方。甘龙第一次南巡,来到洪泽湖考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在高家堰和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上,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夏秋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洪水。河道总督高斌提出再修建两座大坝的计划,乾隆接受了这个建议。这样,高家堰就有了五座大坝,分别命名为仁、义、智、李、辛。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五坝能及时调节水流的流速和流量,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乾隆第三次南巡时,还制定了《清水录》,规定上坝水位上升一尺,下坝闸门可开至十尺。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下游各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避免了洪水灾害。徐州附近的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视察的重点之一。甘龙来过这里很多次了。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修建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浙江省海宁地区和仁和县是江海交汇处,每天都有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长江以南都将是汪洋一片。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在这里修筑海堤,后人修筑海堤从未间断。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水情再次告急,海塘建设出现了石塘与柴塘之争。关于是建一个石塘还是一个柴塘,意见不一。在甘龙第三次南巡海宁的第二天,他立即参观了现场,并亲自测试打桩。他看到,如果建一个石塘,就要从老塘坝往后移几十尺才能打桩,必然会破坏很多人的田地和村庄。看到这种情况,甘龙说他想保护人民,但现在他先伤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建一个柴池,并要求每年在竹篮里放石头加固。乾隆第五次南巡时,看到大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冲走,装满石头的竹篮露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能建石塘的地方重建鱼鳞石塘。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建范公堂石坝。海堤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荣。第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江南稳定。江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经济繁荣。都说富贵是天下第一,这是清政府财政收入和金融的命脉。保持该地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非常重要。但明末清初,江浙一带却暗流涌动“反清复明”,斗争激烈。后来这一带发生多起“文字狱”案件,黄淮水患频发,浙江海堤警示南方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局面,乾隆相信自己的“圣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南巡整顿,解决社会问题,稳定清朝的长期统治。第三,拉拢官员学者,扩大执政基础。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吸引各级旧官,结交士人,笼络民心。他南巡所到之处,甘龙停靠和跑腿的官员都大受奖赏,被提升为骑士;让一些受处分的官员恢复原职。尤其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赏赐他们的后代功名。在南巡途中,甘龙一方面多次向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又亲自提议对前来参观的文人进行考试。他写的很多题都摆脱了科举的八股习气,注重实际应用。比如浙江省检修海堤,他以“海堤出了差错”为题,结果得了一等功的考生立即被授予官职,从而选拔出许多实用人才。由于江南人才库,为科举而读书的人很多。乾隆下令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的官办大学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四库全书》编好后,他亲自出钱请人抄了三册,分别藏在扬州的文慧馆、镇江的文宗馆和杭州的温岚馆,并命地方官员允许当地学生拿出来抄。这些措施无疑促进了江浙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他南巡所到之处,往往颁布体恤民情的法律,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当地民众的赋税,适度减轻了当地民众的负担,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第四,展示皇权的威严,展示和平与繁荣。无论是杨迪皇帝巡视江都,还是清朝的康熙、乾隆巡视江南,其中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展示皇权的威严。而且在康熙、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南巡的整个南巡舰队就有1000多艘船,六次南巡,每次都比较排场,展现了山川秀美的风光和富庶的人和事,也反映了历代封建帝王的本性。5.检阅军队士气可见,清代阅兵也是乾隆南巡的重要活动之一。满族历来重视骑射,崇尚勇猛的传统,历代皇帝也掌握骑射。甘龙前几次南巡都在杭、宁等地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乾隆想通过阅兵练兵,扭转军队的腐朽风气,向江南民众展示大清国的强大,震慑江南和边疆的不稳定势力。但没想到,阅兵闹出了很多笑话。甘龙最后一次南方阅兵是在杭州。嘉庆帝后来回忆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假箭,骑马,人倒地。有一段时间,这是一个笑话。6.饱览山川美景,迷恋江南的食、色、干、墨、画,有一种高雅的情趣。他去过的很多地方都还有他的书法笔迹。所以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欣赏江南的山川美景。于是,他六下南巡,每次都带着画师,把自己喜欢的江南风光画成画,在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模仿。“六度南巡停,他梦游。”这是甘龙第六次南巡时写的一首诗。即使在梦里,他也在追忆自己在江南时的情景,充满无限眷恋。民间传说,甘龙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都要做爱。于是皇后天天和他吵架,一气之下,把皇后送回了北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确实是送皇后回京,这在乾隆三十年的《春档》中有记载。最新的说法是,乾隆多次下江南后,迷上了“江春徽菜”。回京后,他对江南富豪江春的徽菜回味无穷,几次想让厨师做出来,但总是很难做到,始终做不出那个味道。于是,他每次南巡,都一次次带着自己的厨师团队,让他在江春的接风宴上学习徽菜的烹饪技艺,并采购徽菜的相关原料带回皇宫试用。七、南巡浙江海宁为探秘民间传说,在海宁将女儿与儿子陈交换。这个人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乾隆其实是海宁陈的儿子,所以乾隆是汉族血统,不是满族血统。根据民间传说和野史记载,小说家金庸(浙江海宁人)写了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仇人记》,该书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金庸在他的小说中生动地写道:“陈世冠的孩子被抬进了秦永宫,却不知道抬进去的是他们的儿子,抬出来的是他们的女儿。陈世冠知道四皇子丢了包,大骇之下一个字也不敢漏。”乾隆即位后,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怀疑,于是南巡到浙江海宁拜访陈嘉,了解其身世真相。他六次下江南,四次拜访或投宿陈家,到堂上详细询问家世背景,临行时下令关闭中门,说:此门非皇帝亲自来,不得打开,从此一直关着。但是这个故事和传说已经被历史学家和各种事实证明是捏造的,完全是一个不实的谣言。乾隆六下江南,四下海宁,住在陈嘉园。按他自己的话说,“海宁往哪里去?”看海堤的形状,就是考察他花大价钱修建的钱塘江海堤工程。就连《书剑恩仇录》的作者金庸也为自己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写了后记,在1975广为流传,并指出“是海宁陈家子”的故事并非史实。1994年,金庸在《金庸作品三联版序》中提到:“在我早期的小说中,汉朝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观念成为基调,这也是我的历史观有所进步的原因。”可见,关于甘龙生平的谜团之所以长期流传,是人们用“汉朝是正统王朝”的观念编出来的。如果说就是传说中那个当时丢了包的陈家子,那么从此以后的清朝就是汉族血统的封建王朝了。既然乾隆身世之谜是假的,那就不必说乾隆南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弄清他的身世了。八、乾隆六次南巡的影响和后果虽然乾隆南巡三令五申严禁奢靡,地方官员却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博取他的欢心。就这样六下南征,排场更大,花费更大,导致国库枯竭,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朝廷中有许多聪明的官员,他们多次劝阻乾隆停止南巡,但都遭到了严厉的斥责。许多抗议中国南方的官员受到了惩罚或被撤职。如此高压之下,大臣们不敢再发声,眼睁睁看着国库枯竭,国家衰败。乾隆晚年才充分认识到自己南巡的错误。《清史稿·吴传》中记载乾隆说:我当了六十年皇帝,我想我没有犯什么大错误。只有六次南巡,浪费了人和钱,把好事变成了坏事。乾隆南巡耗资巨大,清朝无人效仿。因为清朝的国库后来负担不起。六次南征,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种“康乾盛世”的奢华之美。从此,清朝开始从康乾盛世一步步走向衰落,到道光年间,清朝已经到了内忧外患交织的危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