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重逢》简介

巴金的《团圆》主要讲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的五个兄弟姐妹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彼此分离,分别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方,最后又聚在了一起。

《团圆》是巴金上世纪写的一部中篇小说。它发表在60年代初的《上海文学》上。后来,常颖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并把它重新命名为《英雄与孩子》。影片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向我开枪”,片中男主角王成那句“扑倒在地”的豪言壮语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

这是一部优秀的军事电影,描写了广大志愿军在朝鲜土地上的浴血奋战,借助父子、父女、老战友的生死离别与重逢,渲染了气氛和结构故事,展现了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

影片以巴金的小说原著为基础,丰富了王成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突出了这位英雄战士的成长过程及其对其他战士的影响。人物关系的情感内容和炮火连天的战场氛围构建,让影片既充满革命激情,又深深蕴含亲情和道德力量。

扩展数据

《团圆》的创作背景

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开始了。65438年至0952年,曹禺受时任中共文艺部宣传部部长丁玲的委托,给巴金写信,动员他参加中华全国文联组织的创作组。

1952年冬,以巴金为首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作工作者踏上了朝鲜满目疮痍的土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深入志愿军,与主创人员一起采访生活。令巴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次访朝时了解到的一个志愿军六连的故事。他在志愿军某团六连住了两个多月。

1952 10,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进攻“红山堡”的主力任务。连长、指导员先后受伤后,助理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显友和通讯员刘顺武。

赵先友用对讲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到我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己方阵地射击,并大喊:“向我开火!”“阵地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壮烈牺牲。

战斗胜利后,巴金去六连的团里面试。团长向巴详细讲述了战斗情况和赵先友烈士的英勇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巴金和创作组成员在朝鲜待了半年。回国后,当他听说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时,他决定再次去朝鲜体验生活。

在这次旅行中,他写中长篇小说的想法逐渐在脑海中成型。他在信中告诉妻子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努力工作...我还想在上海认真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看别人怎么写战争,好好学习……”

1961经过七八年的沉淀,巴金终于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发表在1961的《上海文学》八月刊上。在这部小说中,巴金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