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为何要帮助胡亥继位,害死自己的女婿扶苏?

秦始皇出游,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幼子胡亥随行。秦始皇在沙丘病故,赵高、胡亥,与李斯合谋,篡改秦始皇命长公子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的遗诏,改令扶苏自杀,令胡亥继皇帝位。

那么李斯为什么要跟赵高合谋呢,他与扶苏之间是否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呢?遗诏公布后,朝堂上下为什么没人替扶苏说话呢?仅仅一个蒙毅逃到北地报信。

法家思想,格格不入

作为皇子的扶苏,在深宫的温室中长大,掌握的知识都是来自书本上的,为人生性仁善。不像秦始皇,从小在赵国市井的残酷生活中长大,性格坚韧,善于执事。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虽然执掌国政的有张仪、范雎等,善于外交的纵横之士,但是其整体治国思想还是以法家为主。但是到扶苏这里,却开始崇尚儒家孔子了,这一点和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很像。

秦始皇因为被术士欺骗,甚至在外面胡言乱语,讽刺皇帝,下令坑杀术士。这时候,扶苏跳出来替术士说话,认为不尊重诵读儒家孔子的做法,会令天下不安定。

秦始皇听到后很生气,觉得这个儿子磨练太少,派他到蒙恬身边,经历一些战火,长长见识,磨炼磨炼意志。

其实秦始皇的做法,是对扶苏的一种保护,因为秦国历来是以法家治国的,这是满朝大臣都认同的一种价值观,更是丞相李斯的核心主张。扶苏的这种思想长期滋长,容易与满朝形成对立,对未来继位会很不利的,可能扶苏并不理解,把这当成对他的放逐了。

扶苏与蒙氏亲厚,令山东士族不安

秦国在强盛的历史上,有一支立下汗马功劳的力量,那就是山东士族。从商鞅变法到秦朝灭亡,他们一直都牢牢掌控着秦国的国政。

从商鞅开始,虽然王座上坐的秦国赢氏的王上,但是秦国的历代丞相,基本都是山东六国的士子,仅有樗里疾是来自秦国的王室,算是唯一一位本土的执政者。

除此之外,不论是商鞅、公孙衍,还是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等人,都是无一例外,来自于山东六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当时执掌国政的左右丞相分别是来自韩国的冯去疾和来自楚国的李斯。自始至终,六国士子在秦国朝堂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在秦国统一之路上的这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上,秦国老世族和山东士族的争斗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从车裂商鞅,到秦始皇的《逐客令》,山东士子在秦国朝堂的地位都是用血汗换来的,秦国老世族从来没有放弃过卸磨杀驴的想法。

而且最激烈的两次,都发生在秦始皇继位的三十余年间,第一次是公子成矫的叛乱,这是一次秦国老世族发动的致命一击。第二次是挑唆秦始皇的《逐客令》。

这些都严重的伤害了充斥在秦国朝堂的六国人的感情,但是对他们的挑战还没有过去,那就是扶苏。扶苏既崇尚儒学,又与已成为秦国老世族的蒙氏关系匪浅。这又再一次挑战了六国士子的底线了。

扶苏还是胡亥,是政治阵营的选择

史书记载,赵高篡改遗诏的时候,找到李斯进行商议,以蒙恬来刺激李斯,认为李斯在很多地方不如蒙恬。

一旦扶苏继位,李斯的地位必然不保,如果拥立胡亥继位,那么就可以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而且还能世代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李斯真的这么傻吗?蒙恬就真的就哪哪都比李斯强吗?那秦始皇眼瞎了,不把蒙恬调回来执掌国政,干嘛要李斯来呢。所以赵高和李斯的对话更大可能是司马迁从一些只言片语的记载中猜测的。

同样,李斯不但不傻,还很聪明,就是拥立胡亥的从龙之功,他扪心自问自己比得上赵高吗。同理推断,胡亥继位后,赵高还是要压到自己头上的,那么选谁对他来说意义多大呢?

那么他最后为什么舍弃扶苏而选择胡亥了呢?第一扶苏代表的是秦国旧贵族的势力,第二扶苏对于六国士子建立法家制度的认可度不高。

而赵高同样来自六国,他们在感情和归属上有相同点,此时胡亥已经成为六国派的代表了。而且这是获得整个派系的认可的,从胡亥扶棺继位后,冯去疾等其他六国士子并未提出异议来看,胡亥的继位认可度还是很高的。

胡亥继位后,对秦始皇的其他皇子进行疯狂屠杀,按说他已经登上皇位,地位也基本稳固。他有更对的方式来处理其他兄弟,进行屠杀完全没有必要,而且容易遭受大臣的反对。

但是胡亥以残酷手段清理自己的兄弟的时候,朝堂却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说明朝堂已经默认了他的做法,极有可能是控制朝堂的六国派对秦国老贵族的一种残酷的镇压。

最后,很多人都认为扶苏可以拯救秦朝,恐怕他担不起这个大任。秦朝的灭亡可以对比汉朝,建国后,刘邦并没有急于对外作战,而是持续对国内的反对势力进行镇压,彻底消灭六国的残余势力,保证了汉室的一统。

所以秦朝要维持长久,必然要对国内的反动势力进行长久的镇压和屠杀。这个任务本该是秦始皇的,但是他有点好高骛远,将目光投向了草原和岭南,使秦军在岭南陷入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