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求学,却遭到富家子弟排挤,于是作了一首龙虎之诗

16岁之后,毛泽东的人生出现一个转折点: 父亲毛顺生希望送他去湘潭县城的一家米店当学徒,让他踏踏实实地做工,学习经商的手段,以此来继承家业,养家糊口。

如果按照父亲的计划,毛泽东可能也会在商业方面有所成就,他的父亲毛顺生也是如此,从白手起家,到还清了父亲欠下的负债,再贩卖粮食、猪肉、耕牛,押田产收利息,一步步做到自己印制纸票“义顺堂”,衣食无忧。

但毛泽东是有理想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和父亲格格不入的原因。

毛泽东每天最喜欢探讨世界各地的时事,当时有一个叫李漱清的教师从外地回到韶山,李漱清是名维新派,常常讲各地的新鲜事情,毛泽东很敬佩他。

毛泽东最爱听的就是李漱清讲维新变法的故事,他还读到一本十几年前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在书里面讲 社会 要改良,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

十几岁的毛泽东也深受影响,他认为相比较赚钱,谋取个人私利,更重要的是让全国贫穷的老百姓们,不再受外国欺侮。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还弃笔从戎,当了半年兵,但遭受打击后心灰意冷,重新入学深造,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16岁的毛泽东理想就是那么简单,他的志向不再是金钱,眼界也不是小小的县城,他关注国家大事,他想要干出更大的一番事业。

这时候,毛泽东的表哥文咏昌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湘乡县有一所新式学校,名字叫做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离韶山有五十里,讲的都是先进的知识,很多人都到那里上课。

毛泽东大喜过望,他认为这是一个改造自己的契机,毛泽东先后请了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钟、表哥王季范,让他们一轮又一轮地劝说父亲毛顺生。

毛顺生开始有点不同意,因为这是所洋学堂,一个学期的学费很贵,但他又从商业的眼光看,认为如果儿子能学到新知识,未来也一定能加倍赚回来。

于是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背着行李,第一次离开家乡韶山,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

和每个人第一次离家一样,临行前,毛泽东思绪万千,他想起父母平时的点点滴滴,即将离开生他养他的父母,他写下那首著名的言志诗,塞进了父亲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经过了五十多里路的长途跋涉,毛泽东终于来到了湘乡县城 。

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下,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就座落在山麓附近,小学堂外面有一道圆形围墙,把整个小学堂紧密地围在里面,只有两道铁门敞开着。

毛泽东挑着行李担子,刚准备走进大门,就被一位年迈的老教师拦住了。

老教师在得知毛泽东要入学后,对他摇了摇头,用沙哑的语调说道: 学生呀!现在入学已经晚了几天了,入学考试都已经结束了,学校不收了......

毛泽东本来激动的心情就像被泼了一碗冷水,他急忙道:先生,请您一定要收下我,为了入学我走了50多里路,从湘潭一路走过来的,我还有表兄的推荐信。

老教师问明了情况,觉得这孩子千里迢迢赶来,也不能直接赶出去,于是便去向校长阐明情况。

过了没多会儿,老教师就出来了,他把毛泽东带到学堂靠右侧的门房,拿出了考卷和纸笔,向毛泽东说: 校长愿意给你一次机会,让你补考,你好好思考一下,再写文章......

毛泽东手上都出了汗,他不愿意就这样打道回府,灰头土脸地被赶出去,他拿起笔,没有经过多长时间思考,就写下了一篇长文。

老教师看着毛泽东一笔一笔地写着,虽然还是面无表情,但内心却泛起了波浪,他赶忙叫来了校长,校长李元甫也来亲自监考。

校长李元甫小心翼翼地拿起毛泽东的试卷,越读越有感情,字里行间宏伟气魄,豪迈而又阐明了自己报国求学的思想,大加赞叹,他高兴地说: 我们学堂出了一位奇才啊!

于是,毛泽东就这样被破格录取进了东山学堂。

东山学堂实行的是“新法教育”,因为是洋学堂,所以采用西方的教学方法,主张新式思想,毛泽东很快就适应了这个新环境,他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知识,读了很多外国文学。

后来的著名诗人萧子暲,也就是萧三同样在这里读书,是毛泽东的同学。毛泽东从他手里借来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毛泽东反复阅读,在还书的时候他感叹道: 当今的中国太需要书中这样的英雄豪杰了,我们应该探讨一条富国强兵之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毛泽东深受老师们的喜爱,他在课堂上写过《 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作文,国文老师每次批改都受到触动,在一篇文章中国文老师批语道:“ 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26年之后,毛泽东对斯诺回忆道:

但是毛泽东在东山学堂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为东山学堂每学期学费很贵,贫穷的孩子根本上不起,所以大多都是富家子弟,有钱人家的孩子。

毛泽东不在乎外表,也不追逐潮流,在这群穿着阔气服装的少年少女们来看,就显着有点格格不入,因为毛泽东经常穿土布衣服、褂子和裤子,仅有的一套看着过去的衣服,也是用粗布做得。

而在一些穷孩子们看来,毛泽东是一个外乡人,口音和本地的都不一样,所以他们也常常讥讽毛泽东是个“乡巴佬”。

在富家子弟们看来,毛泽东是个“穷小子”,在穷人孩子们看来,毛泽东是个“乡巴佬”,所以毛泽东两边不讨好,被两种人经常排挤。

毛泽东有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在他看来求学是为了报国,而不是攀比谁穿得好,谁穿得阔气,也不是嘲笑别人口音,显得自己有多么高贵。

在一次受到排挤后,毛泽东不屑一顾,到东山学堂里面的一处池塘里排解心事,但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就写了一首诗《咏蛙》,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境: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他还把诗写在纸上,贴在自己的课桌上,旁边的同学们看到,有不少人也为他打抱不平,而有几个欺负过毛泽东的同学,也羞愧地向他认错,但毛泽东还是一直专心看自己的课本,不看他们一眼,他还是在为之前的事情生气。

1911年春天,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前往长沙读书。

毛泽东至此,又开始了他的第一次长沙之旅,路的前方势必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也引发了不少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