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吗?

王恒基,男,1969出生,武汉市首批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工。2008年2月20日被评为湖北省第二期刊十大杰出编辑。3月12日,记者采访了王恒基。回顾从农村到汉的23年打拼,王恒基感慨地说:“回过头来看,感谢时代带来的机遇。”16岁时,被贫困逼到武汉打工。1985之前,王恒基生活在偏远贫困的红安县。在那些日子里,一家人经常担心如何吃饱饭。一位乡村教师的父亲病重时,欠下了3000多元的债务。看着卧床不起的父亲、伤心的母亲和弟妹,王恒基做了一个决定——放弃读书和打工还债供弟妹上学。1985年7月3日,16岁的王恒基背着包来到武汉。经月经介绍,他找了一份在工地做苦力的工作,月薪20元。他能吃苦,能累,可惜的是,尽管平时手头紧,每个月基本没剩多少钱寄回家。两个月后,他选择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跳槽。他在三阳路的一个书摊上帮忙卖书,每月收入30元。这个工作比较轻松,一个月能省下10元邮寄回家。但心满意足过了一个月,王恒基开始寻找薪水更高的职位。他在天盛街一家酒店找了份洗碗工的工作,月薪40元。在洗碗的过程中,他发现厨师的收入更高,于是在洗碗的同时,他注意向厨师们偷技。1987年,王恒基决定带着在酒店做服务员的女友唐回老家开餐馆,但很快,生意失败的王恒基又回到了洗碗的武汉酒店。又洗了两年碗,1989年,王恒基在一家酒店当了厨师,一个月收入几百元。第一篇《豆腐脑》8元稿费。在王恒当厨师的日子里,除了中午和晚上,他相对比较清闲。这段时间,他喜欢翻翻报纸,看看增刊。当他看到一篇漂亮的文章时,他很期待——如果他能写出来就好了。他开始尝试写作,写完发给报社。可惜他已经三年没有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一直灰心丧气,但每次在报纸上看到明净的环境,他就决心继续写下去——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进办公室工作。终于在4月的某一天,1992,他的第一部小说在湖北广播电视报发表了。那是电视剧《雪山飞狐》的评论。虽然只有100字,但还是让他欣喜若狂。当他和女友收到报社寄来的8元稿费的汇款单时,兴奋了一阵子。第一张汇款单,他去复印店复印,一直保存至今。随着第一篇文章的成功,王恒基对写文章的兴趣越来越大,写稿子的视野也越来越广,“豆腐块”的面积也越来越大。打工仔的编辑梦1995 65438+2月16、王恒基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的事迹登上了长江日报,他也成为了武汉百万农民工的典型。此后,央视等中央媒体也开始关注王恒基。当年65438+2月31,武汉著名作家池莉介绍王恒基到武汉作家协会。他和妻子唐在武汉买了他们的第一套房子,八楼,30平方米。虽然又高又小,但这是他们自己的房子。他没有放弃当厨师,仍然把写作作为副业。当然,在那之后,他的文章中有了更多值得思考的东西。随着文章的发表,王恒基在武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荣誉也随之而来。1997年7月,被武汉市总工会授予第六届优秀工人自学成才奖,是唯一一名农民工。1998 65438+10月,他进入《爱情婚姻家庭》杂志做编辑,月收入1000多元,和他做厨师时的收入差不多,但他认为做编辑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是为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奋斗。1999年6月,被评为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工。在这一年,他的人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他获得了武汉户口,从一个农村人变成了城市人。《疯妈》让他走进了人民大会堂。2004年底,王恒基五千多字的小说《疯狂的母亲》被评为全国“敬老好文章”,在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据悉,全国* * *有8部作品获得一等奖。2005年6月8日,王恒基走进人民大会堂,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艾哈迈德手中接过勋章。在颁奖仪式上,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高鼓励王恒基多写好作品。据了解,《疯娘》已被列为2005年全国青少年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的推广项目。(注:长江日报2005年6月5438+10月10报道了这条新闻)这部五千多字的小说的影响力远远出乎他的意料。至今已有47家影视公司联系他,要求将其拍成影视作品,包括张艺谋工作室。但早在2004年4月,他就将影视版权分别卖给了两家公司,稿费和版权费之和为8万余元,加上该剧版权费和《疯娘》其他转载费,共计654.38+0.3万元。这篇文章一直在网上流传,最高峰时被超过654.38+0.5万个网站转载,包括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的中文网站,40多家报刊。多年来,他已经发表了200万字的作品,其中他获得了70多个奖项。2000年,王恒基夫妇花654.38+0.5万元在武昌某新建小区买了一套654.38+0.000平方米的房子。654.38+0.2岁的儿子下半年即将上初中。从农村到城市,23年,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努力,王恒基的眼里更多的是实现人生梦想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