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留守妇女小说

许大毛(许)

胡·

(周)

张恨水的孙子张继曾说:“作为张恨水的后代,我们不想用一把世俗的尺子来衡量他更爱哪个女人...他思想上是‘半新半旧’,代表作《春明史》、《金粉一家》、《啼笑皆非》中刻画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半新半旧的人物。那么请你理解,他的婚姻也是半新半旧,只能证明他的人性更丰满,更善良,体现了他性格中温暖善良的一面。”

本书以张恨水的情感为线索,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张恨水。

为了孝顺的第一次婚姻

1913年的秋天,一个30岁出头的女人走进了黄陵村“老三房”的客厅。

她一坐下,就高兴地对女主人戴说:“姐姐,你前几天说的事已经办好了。姑娘祖上是当官的,如今家境更差,但父亲也是教师。”

“那女孩呢?”

客人说:“这个我不太清楚。明天,徐佳拱门将上演一出大戏。我会尽量让你见见她,亲眼看看。”

此时,困在农村的张恨水还在做着读书的梦。他无意这么早娶一个村姑,但面对我寡母慈爱的面容,他又不能说“不”。

第二天,徐牌坊的戏台下,媒人的亲戚指着不远处说:“嗯,就是那个姑娘。”戴和张恨水一起抬头看去,有一个非常清秀的女孩坐在那里。

张和徐很快就订了婚。

其实张家中是被别人骗了。戴和张恨水遇到的那个女孩是许大毛的表妹。

不久,张与徐大毛在轿子里结了婚。洞房里,张恨水发现,出现在他面前的许大毛是个上翘的嘴唇,塌鼻子,身材矮胖的姑娘。他一边梦想着一个有才华的人和一个漂亮的女人,一边久久无语。

婚后,许大毛改名为许。很长一段时间,张恨水都没有圆房。戴与大儿媳相处了几年,感情越来越深,于是向大儿子求情。张恨水再一次没有违背母亲的意愿。不久,许为生下一个女儿,但她不幸夭折。

1919,张恨水在北京出版社站稳了脚跟。从65438年到0926年,许随张全家搬到北京,与丈夫团聚。张恨水在北京与胡结婚,生下一女,取名大宝。对此,不善言辞的许毫无怨言,与胡相处如姐妹。

没有孩子,许把张恨水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1928年,胡生下大儿子张小水。因为是早产,找不到助产士,胎儿落地也不会哭。许立即把孩子抱在怀里,温暖了几个小时。他终于第一次哭了。晚年的张小水经常说:“阿姨救了我一命。”

在北京,许度过了她成为张家媳妇后最幸福的10年。抗战前夕,她随婆婆回到潜山,后定居安庆。张恨水在异地,坚持每个月给她寄够生活费。

1958年,年过六旬的许出门给张小水送信,倒在街上中风。路人把她送到安庆市人民医院抢救。然而,所有补救措施都无济于事。

噩耗传来,由于周南的手术,张恨水无法分身。他把钱给了大儿子张小水700元,指定他管理事务。张小水没日没夜的努力,却没有吃到四粒米。他赶到安庆好好安葬了她。

1989年,张氏后人为许立新墓碑,刻有“张母许老孺人道之墓”;后人的称呼是“门小水”。墓地坐落在青山上,碧水旁。

胡·

贤惠的妻子激发创作高峰。

在张恨水的代表作《金粉世家》中,主线是民国宰相之子与冷清秋、之间的三角恋,副线是金殿侍女与刘老爷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

根据张恨水的小女儿提供的资料,这个小可怜的原型应该是张恨水的第二任妻子胡。

胡生于重庆。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她被拐卖到上海的一户人家当女佣。大约14岁的时候,赵迪从那个家庭逃出来,来到市北胡同的作坊,学习制作纸箱和其他工艺品。

1923的一天,车间女工头给了赵迪几张男人的照片,让她选一张做丈夫。赵迪选择了一位圆脸、干净的学者。他就是年轻的张恨水。

赵迪在车间的时候,他很瘦。张恨水把她接回来后,并没有马上结婚。他把她托付给一对老夫妇照顾。经过一年的交往,彼此产生了感情,于是举行了婚礼。这一年,她才17岁。

一个漂亮活泼的弟弟的到来,无疑给张恨水孤独冷清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欢乐。张恨水将新娘改名为胡(别称胡瑞英),并在新房挂了一副对联:“夕阳寂寞,秋水* * *天一色。”

胡出身贫寒,是丈夫的好后勤。张恨水还打算塑造一个全新的胡,并把所有的心血都用在了陶冶她身上,以至于她后来的气质和情趣明显带有他的痕迹。

不久,张恨水老家的一大家子也来到了北京。生活在这个30人左右的大家庭里,胡以她的率真和热情赢得了“好”字,与婆婆和弟妹的关系也比较融洽。

从张恨水与胡结婚到进入张家的七年,是张恨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在此期间,他不仅出版了《春明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代表作,还出版了《荆棘山河》、《通信群星》等十余部中篇小说。无论如何,没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没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全力支持他,他恐怕很难有精力和心情满脑子的想法,“写一本书”。

遗憾的是,婚后妻子的受教育程度虽有所提高,但仍较低,缺乏丈夫梦寐以求的温柔和傻气。久而久之,她渐渐疏远了丈夫。

当一个叫周的女中学生(后来改名为)走进他的生活时,他没有拒绝。

胡不是一个听天由命的人。1931年,她抑制不住怨恨,大吵大闹,甚至要求离婚。

结局还是以胡投降告终。她抵挡不住婆婆和亲朋好友的劝说和安抚,更难以割舍三个年幼的孩子。从此,她经常借酒浇愁,在醉酒的家乡寻求慰藉。

1933年,胡为丈夫生下第三个儿子。田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乐趣,因为在此之前,她的两个女儿都死于1932年夏天流行的猩红热。

在八年抗战中,张恨水和周南率先垂范,避免了巴蜀战争。胡与张小水、(死于1939)留在安徽。因为当他们要动身去西部时,由于战争的发展,交通已经中断了。

日本投降后,胡和的儿子被张恨水带到北平。胡先是住在丈夫工作单位《新民日报》的宿舍里。1948年张峥出生后,张恨水请了一个乡村保姆来照顾她。不久,为了更好地照顾胡,她搬到了北沟岩36号住宅,与张恨水和一道门进出。

次年5月下旬,张恨水正在给二儿子张二水和四儿子张权补习英语,突然口齿不清。孩子们扶他上床躺下。这个谎言,他无法醒悟。原来他得了脑溢血。他的家人忙着将他送往附近的中心医院进行急救。哺乳期,胡照顾小女儿,和大家一起轮流去医院给丈夫喂奶。忙碌的生活让她的头发一下子白了。

当张恨水的病情稍有好转时,胡带着张小水和离开了北沟岩房子,搬到了大茶岔胡同19号。这是一个综合体,他们三个住在中院的一个半西屋。张恨水离开病床后,每个月至少会去看望他们一次。当他来的时候,他会高兴地带他的家人去一个小餐馆。饭桌上,他吃得很少,却经常伸出手,颤抖着给老婆孩子夹菜。

在三年的自然灾害中,张恨水仍然每个月都去看望胡·。虽然他缺钱,但去餐馆是一个不能省略的老程序。张恨水让胡自行点菜,她才打开肚子饱餐一顿。“是老人请客,所以我不客气。”

在死后,由于种种原因,张恨水和胡仍然没有住在一起。胡考虑到张恨水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所以出诊次数明显增多,直到1967年他驾鹤西行。

1983年,胡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尽管胡晚年有孝顺的儿女陪伴,但她仍然无法摆脱孤独的阴影。她常常独自吞下一杯杯白酒,常常站在布满星星的天空下,站在高楼的阳台上。她也在床上摆动着无助的双手,断断续续地唱着一首《苏三·齐杰》,面对檀香升起的轻烟,轻声对女儿说:“那是我的同伴……”

周南

她的精神最打动他。

周出生在云南,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北京。在1931年春天的一次娱乐晚会上,当张恨水作为观众看到周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时候,16岁的姑娘那曼妙的身姿不由让人流连忘返。

在北海岸边,颐和园的长廊下,中山公园的水榭里,无数次约会之后,周小姐曾羞涩地问张恨水:“我们能永远在一起吗?张恨水沉默了很久,坦白地说:“我都30多了,结过两次婚。你这么年轻,应该考虑一下。”周舒云没有重新考虑,她放弃了学业,在那一年与张恨水举行了婚礼。婚后,张恨水想到《诗经》第一章中的“周南”二字,改名为周南。

周南属于那种娇小的女人。张恨水的诗对她的形象有生动的比喻:“红杏出墙,两腮堆雪”“斗人小蛮腰枝,杨枝细任风吹。”

事实上,更让张恨水动心的是周南的智慧和灵性。

周南是一名中学生。后来,他和丈夫一起学习《唐诗宋词合集》,帮助整理旧稿。他写它的时间有点长,他对自己的风格和诗歌了如指掌。据张恨水《劫诗稿》记载,有一天他在门前晒旧书旧报,随手拿起报纸一角,上面有一首五言古诗,题为《闲思》,却不见了他的签名。周南读了几遍,笑着说:“这看起来像你写的一首诗。”张恨水开心极了,笑着说:“和你在一起真开心,和你在一起。”你怎么知道的?周南回答说:“我是从‘提壶饮苦茶’这句话想到的。”张恨水又笑了起来,脸上整天喜气洋洋的。

周南对丈夫的诗歌风格了如指掌,更有甚者,他“好书读千遍也不腻”。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张恨水与周南相遇的媒介是小说《啼笑因缘》,编造了一系列的罗曼史。对此,张恨水在《深夜》第一版的序言中进行了澄清,指出《深夜》是周南的最爱。这本书她看了七八遍,对丈夫说:“打开这本书,就像看到了北平的社会。我在书中见过丁太太、丁和小姐这样的人。”

听说,周南还写了许多诗,以“南女士”为笔名,发表在重庆《新民日报》上。

在周南发表的诗歌中,《早市杂诗》是一首长诗,也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诗中有“风和日丽买鲜肉”“短发蓬蓬去赶集”等句子,表现了她在抗战时期受环境压迫,从一个对油盐酱醋一无所知的家庭主妇,变成了一个整天被家务捆绑的家庭主妇。为了生计,周南不仅外出“买鲜肉”,还在山里采摘松茸和野菜,甚至自己种菜养鸡养猪。小猪不可避免地尖叫着四处乱窜。她担心打扰丈夫的思考。她每天天一亮就把猪赶上山坡,晚上回来躲在房子后面的小屋里。张恨水直到年底才发现这头又肥又壮的猪,惊讶地问老婆它是哪里来的。

重庆时期也是张恨水成名后人生最艰难的阶段。我们可以认为,在《牛马行》、《八十一梦》、《水浒传》和《傲霜花儿》等伟大作品的背后,都站着周南这个纤弱而坚强的人物。

1949张恨水中风后,张家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为了给丈夫治病,维持家庭,周南卖掉了自己的首饰,后来和家人协商,把北沟岩的房子卖给了一家电影制片厂,搬进了西四砖塔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

周南一直很瘦,体弱多病。1956,她被查出癌症,两次手术后,她变得更加消瘦憔悴。十月四日是周南生命的最后一天。在她身后,枕着一大堆枕头,她半躺半坐在床上,绝望地与死神搏斗。张恨水不忍心看到周南痛苦的挣扎。他走到床边,俯下身深情地吻了吻她的额头,哽咽道:“放心吧!”

周南说不出话来,她努力睁大眼睛,眼角挂着泪珠。下午5点55分,周南在女儿张榕容的怀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周南葬在八宝山公墓。张恨水为其妻立碑,并请其友左孝弘题字:“亡妻周南之墓”。立碑者为张恨水及其子女、儿媳、孙子,共计16人。他为妻子写了近百首悼亡诗,经常一个人骑三轮车去墓地,在墓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摘自《张恨水的爱归何处》?新华出版社,2008年6月5438+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