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1亿年前萤火虫祖先,它们发光是为了什么?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捷克帕拉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以及国内中山大学的同行合作,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存在于约1亿年前。这枚保存较完好的阿扎白垩光萤雄性标本,这个我们可以完全理解为是萤火虫的祖先类型,这个化石发光的部位位于腹部,主要用来进行防御,这个萤火虫的祖先它的发光部位在腹部,这并不是用来吸引异性进行结合发育后代,而是用来抵御捕食者,用来进行自我防御,因为一般来说大部分生物都害怕火的原因是因为亮光,所以发现白垩萤火虫用腹部发光,在黑夜时,能够给捕食者一定的威慑力,这样一个重大的发现,能够对研究甲虫类具有重大的发现,白垩萤火虫不像现在的萤火虫为了爱而发光,当初它们的祖先,只是单纯的为了自保和防御,萤火虫成年以后几乎不用进食,但是萤火虫幼虫倒是喜欢吃荤的,尤其是蜗牛。这一类生物,选定目标后它几乎从不失手,它爬上蜗牛的背壳上,时机一到他就亮出有毒的尖刺发起进攻,蜗牛痛苦的蠕动身体来回扭动,但也根本无济于事,因为萤火虫的幼虫利用腹部的吸盘,已经牢牢的吸附在蜗牛的壳上,使它无法逃脱,萤火虫幼虫的毒液很快流遍了蜗牛全身的系统,萤火虫幼虫的食量很惊人。它会钻进蜗的贝壳里吃尽最后一滴汁液,萤火虫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可以说萤火虫发光一部分原因也是在散发热量。在古时萤火虫身体中存在着一种发光细胞,该细胞里面有两种化学物质,一种叫荧光素,一种叫荧光素酶,荧光素在荧光素酶中,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的结果就使得荧光素在一种高能量被激发的状态下,我们可以理解是给荧光素充了电,当荧光素恢复到平常状态下,就会释放出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