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课上读毕飞宇的两条项链

?和人一样,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温度。

?中学学《项链》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冷,就像江南冬天的气候。浓云不开,太阳不来,满眼都是光秃秃的树干。因为玛蒂尔德弄丢了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项链,她内心的惶恐和后来的辛苦让我心疼——所有人都知道那是假项链,但故事里唯一不知道那是她的人。

毕飞宇在文章里没有批判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但他和我一样心疼。他看到了文本背后的东西——那个时代的契约精神。即使资本主义有金钱的恶臭,它也有高尚的契约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就像玛蒂尔德愿意用十年的辛苦换来的项链,不是做作而是真情,体现了借与还的契约精神。因此,不应该只批评玛蒂尔德。

如果这个故事的背景换成今天的中国,那就复杂了。毕飞宇把《项链》里的人物改成了中国人的名字。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教育部职员的老婆会没钱买首饰吗?就算她真的没钱,中国这种到处都是A货的国家,还是没钱买高仿?那样的话,她一定对A货很有经验,别人也分不清项链的真假?就算这些都不是真的,教育部一个科员的老婆会做粗活赚钱吗?你会愿意用十年的青春去弥补自己的错误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没有契约精神的束缚,中国的玛蒂尔德可以直接买一条A项链还回去,然后说你借给我的是假的,她没有毅力用心去偿还丢失的项链。“中国的玛蒂尔德”才是真正的虚荣!

毕飞宇一口气说出了中国的社会弊病,触目惊心。难怪看了他的很多文章,这篇文章的温度有点低,不再是春风了——一旦涉及到民族的事情,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对人性有着终极关怀的文人,就会成为一个深沉的战士,就像鲁迅一样,用文字呐喊,会在文字中徘徊。

毕飞宇也说过“小说是公共工具...好作品的价值在于激发想象力和认知力...优秀的文本大于作家”。的确,他从项链上读出了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很好地证明这些问题。

我们高考的阅读,对于作家本人来说,可能连满分都拿不到,但这没关系。如果各种考试都不逼着我们去读,去理解,那么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忙忙碌碌的社会,谁还会一直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去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