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是最近流行语“某某门”的“门”吗,可以给你一个论文,这是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写的:
对现代汉语中“X吧”和“X门”的比较分析
(贾丽 08级汉语言文字专业 2008020420)
摘要:“X吧”和“X门”格式中的“吧”和“门”, 两者都是外来词单音成分词缀化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从词汇和认知角度对“吧”和“门”的词缀化过程以及“X吧”和“X门”类词的构词机制和泛化过程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类似的语言现象有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X吧”;“X门”;词缀化;类推;转喻
近年来,“网吧”“陶吧”“哭吧”等各式各样的“X吧”被广泛使用并逐渐增加,“解说门”“虎照门”“哈欠门”等种种“X门”亦频频见诸报端。此类语言现象也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探析。本文关注的是“吧”和“门”的词缀化过程是否相同,“X吧”和“X门”的构词机制以及泛化过程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一 “吧”和“门”的词缀化过程
“吧”是英文bar的音译,指西餐馆或西式旅馆中卖酒的地方。借入汉语时,采用音译兼意译的方式,形成“酒吧”一词。很明显,在“酒吧”一词中,“吧”只是一个记音成分,本身没什么实在意义,只有与前面的音节构成一个整体才能成为一个语素而表示“卖酒的场所”。后来“吧”不只和“酒”结合,也逐渐和其他语素结合构成“吧台”“吧女”“吧娘”等,但此时“吧”仍表示“酒吧”的意思,其性质也由单纯的音节变成了音义兼表的语素。获得语素资格后,“吧”的构词能力逐步增强,广泛地与其他语素结合构成一系列新词,如“网吧”“陶吧”“氧吧”“哭吧”“酷吧”等等。在这些新词语中,“吧”已不是指“酒吧”,而是泛指“规模较小的休闲娱乐场所”,此时它已转化为一个类词缀,有一定的词汇意义。
“X门”中的“门”源于美国的“水门事件(The Watergate Affair)”,是一件影响很大的政治丑闻事件,后来凡涉及政治丑闻的事件,人们都会联想到“Watergate”,“Watergate”逐渐从专有名词演化为通用名词,指“与水门事件类似的政治丑闻”。之后国外的新闻记者们为了标新立异,也习惯于用“—gate”来报道类似事件,于是“—gate”成为一个后缀,失去了本义“房屋的出入口”转而专指政治丑闻事件,如里根伊朗门、克林顿拉链门等等。再后来扩大到所有影响较大的丑闻都可以用“X门”形象地说明。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国内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X门”,如“解说门”“艳照门”“哈欠门”等,可以看出,这些“门”已不再专指丑闻,而是成了影响较大的负面消息的标志,只要是名人、名企、名牌等的负面报道,都可以用“X门”来表示。“门”自然成了表示一定词汇意义的类词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吧”和“门”的词缀化过程大致相同:首先外来词的单音成分被译为汉字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然后其中的一个音节独立表达整个词的意义,从而获得语素的资格;后来该语素大量与其他语素结合,意义逐渐泛化,位置逐渐固定,最终成为一个类词缀。不同的是,“吧”是音译成分,是从表音到表意发展成为语素的;而 “门”是意译成分,是直接以语素的资格参与构词的。二者虽然位置相对固定,构词能力也很强,但意义并未完全虚化,都表示一定的词汇意义,因此不能说是词缀,而是类词缀。
二 “X吧”和“X门”的构词机制
不管是“X吧”还是“X门”,都是在一个成分位置固定的基础上将另一个语素换用其他成分进行构词,这体现了语言的类推机制。所谓类推,就是指两个本来意义和功能相同的成分或形式,当其中一个成分或形式语法化以后,另一个成分或形式在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能受其影响,发生同类的变化。而语法化是研究语法形式来源和固化的问题,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是实词虚化,即有实义的词单位逐渐演变为虚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二是词汇化,即短语或句法结构逐渐固化而形成单词的过程。语法化是类词缀产生的根本原因。“吧”获得语素资格后由独立表达“酒吧”的意义到与其他语素结合表示各种各样的规模较小的一类场所,语义逐渐泛化;“门”从独立表达“政治丑闻事件”到泛化为影响较大的各种负面新闻,都是一种词义虚化的语法化。
类推构词除了考虑语素组合的语法规则外,还得考虑语义的搭配。汉语语义的意合性是外来构词语素能类推构词的语义基础。邵敬敏先生指出:“汉语语法的总体特征是不重形式表现,特重意义选择,是句法语义的双向性选择原则决定了句法结构的合法性。”如汉语中“吃饭”可以说,“吃月亮”就不能说,尽管也符合语法规则,但不符合语义搭配;“吃大碗”也可以说,并不是真的吃碗,而是用大碗吃,这是一种“动作+工具”的语义组合方式。可以看出,意合而成的汉语词,语义并非两个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语素与语素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形成一个凝固的整体意义。这个结构一旦产生,它就以一个整体性的语法形式和凝固的语义内容存在于词汇系统中,随着人们使用的日渐广泛与频繁,这个结构形式和意义结合也就逐步稳固,而且语义相合的基础性决定了语素意义的稳定性。
就拿“X吧”和“X门”来说,只要“X”和“吧”语义相合,不论“X”是什么,“X吧”总表示这样或那样的规模较小的娱乐场所,同理“X门”表示影响较大的负面新闻,“吧”和“门”表示稳定的核心意义,“X”表示区别意义。利用类推机制构词,正是“可变的区别语素+不变的核心语素”,如“吧”获得语素资格后,专指“酒吧”,这时的“吧”语义特征是“+(供喝酒的)+(规模较小的)+(场所)”,后来因为类推构词,与更多的语素结合,语素义逐渐泛化,语义特征发生脱落,成为“+(供娱乐的)+(规模较小的)”+(场所)”还有就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使类推构词成为必然,促使了越来越多的“X吧”和“X门”。从这一点看来,“X吧”和“X门”的构词机制是相同的。
三 从认知角度看“X吧”和“X门”的泛化
为什么从“酒吧”就能类推出“网吧”“书吧”“陶吧”“哭吧”等一系列“X吧”,从“水门”就能类推出一系列“X门”?这是人们的认知规律在起作用。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做是一个单位,或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联想起来进行归并、比较,这种相似性原则在概念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所以出现了具有***同特点的“X吧”与“X门”。这也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吧”由“酒吧”义泛化为“规模较小的娱乐场所”的范畴义,“门”由专指“政治丑闻”泛化为“影响较大的负面新闻”的范畴义,对范畴的确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识别过程。很明显,“X吧”是以“酒吧”为原型建立的“吧”的范畴,“X门”是以“水门”为原型建构的“门”范畴。这同时让我们联想到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理”,他将范畴比作家族,范畴中的成员与家族中的成员一样,彼此之间只是相似,而不是相同或一致。所以,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一点将“X吧”“X门”形象地称作“吧族词”和“门族词”。当然在这里,根据人们的认知经验,一看到“吧族词”和“门族词”,不可能是语气词,“门”也不可能是本义“房屋的出入口”,因为本义不具有范畴化的特点,不可能称为“X族词”。
“X吧”的泛化基本上是相似性原则和范畴化的原型理论***同作用的结果,而“X门”的泛化略有不同,除了以上两个作用因素,它还体现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转喻。
从认知语义学这一角度看,转喻是单一矩阵内发生的概念扩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灵魂是“突显”,即人们认识一个事物、概念,往往更多地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特征。例如一个人的长相有很多特征,但是他个子很高,我们就会根据他的这一显著特征称呼他“大个子”,无需太多描述,就能明确所指。
莱考夫和约翰逊等人归纳了10多类30多种转喻关系,如部分喻整体、控制者喻被控制者、行为反映喻情感、身体感受喻情感、地点喻事件、感知事物喻感知行为、容器喻内容、材料喻物体、生产者喻产品等。像“水门事件”就是典型的以地点喻事件,只是在最初的时候,并非单用“水门”指称水门事件,按照孔亚楠《词的语义理据及其转喻阐释——“××门”引发的思考》一文的观点:这是因为转喻是以主要域与次要域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主要域称为矩阵域。我们可根据矩阵域与次要域之间的关系,把转喻分为两类:一种是矩阵域包含次要域的转喻;第二种是次要域包含矩阵域的转喻。“水门”是整个水门事件这个矩阵域的一个次要域,因此是次要域包含矩阵域的转喻。转喻拓展了“水门”这个次要域的范围,而指称矩阵域“水门事件”这个事件。这是有道理的。随后类推出的各种各样的“X门”虽然不再像“水门”一样以地点喻事件,但是都是突显原则的体现。或以人名喻事件,如“窦唯门”;或以动作喻事件“哈欠门”等等,只要是影响较大的负面新闻,都能以其负面因素的突显特征转指整个事件,使受众一目了然,容易理解。
刘宗保《“x门”词族探微》还提出用菲尔默的框架语义学理论解释“X门”现象。该理论认为词语代表了经验的分类或范畴化,这些范畴中的每一个都是依赖知识和经验的激活情境为基础的一个框架,作为在对语言意义的描写中起作用的一个概念,是跟一些激活语境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众所周知,“水门事件”是轰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丑闻,其产生的影响也是空前的,以致于一提到“水门”,就会使人联想到丑闻内涵。可以说“水门”这一词语所呈现的历史语境或经验激活了丑闻这一概念框架,于是两者建立了相应的激活机制。当人们再遇到类似的丑闻事件时,就会想到用与“水门”类似的“X门”来表达 。如果套用这个理论,“X吧”的泛化也完全适用,不再赘述。
“X门”和“X吧”的泛化还有一个不同点,由于人们的接受心理与文化背景、国情的差别,“X门”在国外与国内的泛化不尽相同,在国外主要指政治丑闻,如“卡特门”“贝利门”“情报门”“伊拉克门”等;而在国内,并不涉及政治丑闻,主要是指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名企、名牌的负面新闻或遇到的窘况。如“抄袭门”“错字门”“电话门”“社保门”等等。而“X吧”虽不涉及国内国外使用的差别,但在人们平常的使用中,都是在“吧”的原型义基础上进行泛化的。
小结
本文从词汇和认知两个角度对外来类词缀“吧”和“门”的词缀化过程、“X吧”和“X门”的构词机制和“X吧”和“X门”的泛化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归纳出两者的相同点与区别:第一、“吧”和“门”都是类词缀,其词缀化过程大体一致,区别是“吧”是音译成分的语素化到词缀化的过程,而“门”是意译的外来语素直接发展到类词缀的过程;第二、“X吧”和“X门”的构词机制完全相同,都是语言的类推机制在起作用;第三、从认知角度来看,“X吧”和“X门”的泛化认知心理基础基本相同,都与相似性原则、范畴化的原型理论相关,都可以用语义框架理论进行解释。不同的是“X门”的泛化更体现转喻的认知模式。
[参考文献]:
[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修订版)[M].山东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周洪波.外来词译音成分的语素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5,(4).
[5]苏新春.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J].中国语文,2003,(6).
[6]范玲.从“吧”谈汉语词的词缀化倾向[J].新疆大学学报,2002,(6).
[7]郭立萍.现代汉语外来词单音成分语素化和词缀化过程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5).
[8]王玲.外来语素的词缀化[J].语文学刊,2006,(7).
[9]徐薇.关于外来词缀“门”的思考[J].作家杂志,2009,(1)
[10] 刘宗保.“X门”词族探微[J].语言新观察,2006,(9).
[11] 张谊生.附缀式新词“X门”试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12]孔亚楠.词的语义理据及其转喻阐释—“××门”引发的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2009,(2).
如果你说的不是这个门的话,难不成是门窗的门,哈哈,那就是房子的出入口呗~~~英文名字叫d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