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戏曲小说中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的区别,如秦始皇、项羽、孔子。

司马迁的个人履历,以其“究天人关系,通古今之变,成家言”的史学知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传记通史,对后世影响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他的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司马迁早年在家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止于黄老之言,刑名百家,重新发动尊儒。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到长安,后随家人迁居北京,向孔安国学《尚书》,向董仲舒学《春秋》。然后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主持修订历法,同时正式开始撰写《太史公书》。田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不讳,触怒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于是下狱。在狱中,司马迁努力自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继续书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担任刺史官,继续义愤填膺地著书立说,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90年,司马迁去世,享年56岁。司马迁的死因,由于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夏阳,县名,龙门附近。所以司马迁自称“迁龙门”(《太史公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传说大禹曾经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就在黄河和龙门之间。有许多当地的名胜古迹。司马迁从小就喜欢山水名胜,但也有机会听到很多历史传说和故事。[编辑此段]司马迁生卒年不详。根据王国维对太史公兴年的考证,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45年),卒于汉昭帝元年(公元前86年),享年60岁。据说司马迁的家族是从唐虞传到周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错是秦惠王伐蜀时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腕官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武帝的官,他恢复了祖上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出生地韩城的位置

司马迁青年时代,“耕读河山之孙”。司马迁就是在这种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韩城县志·序》)中长大的,对民间生活有一定的体验。

十岁时,司马迁跟随父亲来到首都长安,拜师于老医生傅生和大学者孔安国。家学渊源深厚,从名师教育和启发诱导中受益匪浅。此时正值汉朝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剿灭匈奴,汉武帝建立乐府...;那也是司马迁知识丰富,热衷于在北京产生的时候。

二十岁左右,司马迁开始出国旅行——“南游江淮,赴会,探禹洞,刺探九疑,浮于元、项,北盖文、司,谈齐、鲁之都,观孔遗风,射邹、伊、尔、昆、薛、于乡,渡梁、楚回国。”回到长安后,做了皇帝的近臣,随汉武帝去了平凉、崆峒,侍奉巴蜀。他去了最南端的昆明。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十几岁的时候,曾经“耕读山河,放牧河山的太阳”,也就是说他小时候曾经在家乡干过一些农活。后来父亲司马谈长安立圣旨,司马迁也随父亲去了长安。在父亲的教导下,他努力学习,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很多名师为师。司马迁的家族,也就是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历史学家。作为历史学家,他有责任记录帝王、圣贤的言行,收集、整理世人的遗产,通过叙述人,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参考。然后他的父亲司马谈,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试图写出一部史无前例的历史著作。就是写史书,自从父亲开始有了这样的理想,父亲做了太史令之后,他就开始收集和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司马谈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时间、精力、学识都不够独立写一部历史著作。所以司马谈对儿子司马迁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早日参与其中,最终实现如此大的抱负。

于是,他让儿子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去万里路,他让儿子做了两年多的全国漫游。所以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司马迁的漫游,于是司马迁从20岁开始做了一次漫游。司马迁是为写史记做实地考察准备的。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籍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那么他的漫游也是《史记》精神的具体体现。

比如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屈原投江自尽,他大声朗读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是如此动情,以至于亲自去看过。他在研究屈原的基础上写了《屈原》。比如在韩信的家乡淮阴,他也收集了很多关于韩信的故事。比如他亲口问别人,韩信被劈腿羞辱。众所周知,这个典故,为什么韩信能被劈腿羞辱而不生气?我没有做任何违法的事情,而是忍受着。韩信那么高,爬在一个流氓的两腿之间,如果顺着他的性格,一刀就打死了。但是你杀了他,以后还能做出成绩吗?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推翻秦朝,建立西汉,立王为侯爵,回到家乡。韩信自己也说过,如果当初杀了你,我就不会有后来的大成就,所以我没有担当,就不会有大作为。

比如在曲阜,他拜谒了孔子的陵墓,在孔子的故乡和一些儒生在一起,手挽手,一步一步地鞠躬,学骑马,学射箭,学古代的仪式,来表达对孔子的怀念。

再比如,在孟尝君的家乡薛城,他下乡考察民风,考察这个地方的民风和当年孟尝君文人的好客修养有什么关系,于是一路走,一路考察。可以说,司马迁在漫游的旅途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留在人们口口相传中的故事,获得了许多他从古籍中得不到的史料。同时,他深入民间。

此外,他游遍了名山大川,领略了祖国山川的壮美,陶冶了自己的性情,从而提高了自己文学的表现力。所以我想在这里说说司马迁的漫游,这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非常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元丰元年(110年前),汉武帝大巡崇禅,骑军十八万,旗数千。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本该去工作,却死在了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愿,赶到泰山,参加了禅定,然后沿东海返回长安,绕过了塞外长城。

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下诏修正史,有机会翻阅了汉朝朝廷藏有的全部书籍、档案和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历法修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中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成书,他开始撰写史籍。《史记》讲了很多能人的故事。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二司将军李广利带三万兵攻打匈奴,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回。李广的孙子李陵随后担任马背上的上尉,带着五千步兵与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围住李陵的步兵。虽然李陵的箭法很好,士兵也很勇敢,但是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塔尔坎。可汗分配了更多的兵力,但他仍然无法与李陵抗衡。就在可汗准备退兵的时候,李陵的一名士兵叛变,报告了李陵内部的军情。告诉可汗,李陵身后没有援军,教可汗的手下制作可以反复射击的弓箭。单于随后继续与李陵作战。最终李陵寡不敌众,只留下四百多汉兵突围。李陵被匈奴抓住,投降了。

大臣们谴责李陵不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让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的步兵不到五千。他深入敌人腹地,打击了数万敌人。虽然打了败仗,但是他杀了那么多敌人,他也可以告诉全世界。李陵不肯马上死,所以他一定有主意。他一定是想赎罪,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爱的妃子的弟弟),勃然大怒,说:“为投降敌人的人辩护,这不是故意反对朝廷吗?”他把司马迁关进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入狱后,此案落到了当时恶名昭彰的酷吏杜周手里。杜周对司马迁严刑拷打,司马迁忍受着各种残酷的肉体和精神折磨。面对残暴的官员,他从不屈服,也不招供。司马迁在狱中不断自问:“这是我的罪过吗?这是我的罪过吗?我是朝臣,不能发表意见吗?”很快,就传言李陵带领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草率地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为这件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司马迁被阉割。贪腐是奇耻大辱,污染祖业,结交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受辱。“手牵着手,被木绳拴住,暴皮,被单子拴住,隐居在墙里。这时候看到狱卒就先抢地,看到徒弟就着急。”(司马迁《包仁舒安》)差点毁了他的一生。他想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收集的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有一个写史书的夙愿,所以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我不得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望有机会。

太史元年(公元前96年),汉武帝改元朝,大赦天下。此时司马迁50岁。出狱后,他成了一名秘书。在别人眼里,他可能是“养尊处优”,但他仍然专心致志地写他的书。直到该书完成于郑和二年(91年前),* * *得130篇,52万余字。

后人对司马迁评价很高,说“西汉文章二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与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三国时期最辉煌的人物诸葛亮齐名。

作为占星家的司马迁:在汉代的占星家中,应该首先提出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却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天文星象专家。其实你只要仔细读一读他的《史记》、《官书》、《法律书》、《历书》就能明白,称他为天文星象专家绝不是虚名。像司马迁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学大师,绝不会划定自己的范围,限定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探索领域。历史上的古代宫殿本来就以星历为职责之一,所以精通占星术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司马迁却能以史家的远见卓识,将星占学与历史问题结合起来,研究古今之变,这是其他星占学家和史家无法企及的。司马迁没有用星占学来衡量具体的人事变动,而是总结历史规律,这不能说是他对银河学的创造性应用。

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完成了《史记》“推演上古之变”的任务,明确表述为“连接古今之变,研究天人之际”。他的结论在《天书》中有所表述,即根据242年春秋时期的三十六蚀、三目击彗星等占星现象,联系点是皇帝的衰落、各种政治事件、五代的兴起和战国、秦汉。这是司马迁星学应用的最重要的例子,在整个星学教育史上占有最高的地位。

此外,司马迁还总结了战国以来星占学的基本原理,表述如下(官书中也有记载):

“我仔细查阅了史书的记载,调查了历史上的事件。我发现在100年里,五颗星都在逆行。五星逆行的时候,往往会变得特别亮。日月的月食及其由南向北的运动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这是占星术所依据的最基本的数据。而紫宫星壁,天上的四宫,东西南北的星辰,以及它们的无数星辰,都在同一位置,大小和相互距离也是恒定的。它们的分布和排列象征着五官在天空中的位置。这是占星术作为‘经典’的基础,即不变。水、火、金、木、土星是天道的五大辅助元素,它们的出现和隐蔽都有一定的时间和周期,但运行速度参差不齐。这就是占星术中的‘纬度’,也就是通过紫色变化的部分。把这些固定的和变化的星象结合起来,就可以预测人事的变化。

为什么同一个词条里,司马迁去世的年份不一样?

司马迁年表

●中原五年:出生。

●元朔三年:20岁开始“南游江淮”的漫漫征途。

●元寿四年:27岁结束了七八年的周游列国之旅,入朝为医。

●丁原六年:35岁,医生司马迁奉命安抚巴蜀。

●元丰二年:37岁。春天,我和武帝一起游览了狗和东莱。夏天,黄河黄子口决堤,他和武帝一起去治河,负薪拦河。

●元丰三年:38岁,继父为太史令。

史记十大名著

梁启超指定的十部著名史书

不归之河王楚刘芳——《项羽本纪》

李习安下士敬畏九州——《信陵君列传》

简述文武双全的英雄风范——《廉颇蔺相如传》

成功的、不屈的、强大的——吕忠廉和邹杨传记

《大魔女传》以悲伤告终——侯淮阴传

官场生动——魏《安侯传》

军马一生难封侯——李将军传

汉匈和亲文化的交融——《匈奴传》

货殖与国泰民安——《货殖传》

史家的记载与历史——《太史公》序

历史记录***130

鲁迅称赞:史家绝唱,离骚无韵。拿《史记》和屈原的《离骚》比,体现了司马迁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