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科幻标本阅读——读《太空侦探卢文吉》

这是我第一次读吕洋的书,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

在颜屋关于中国科幻史的著作中,我印象中隐约提到过这个名字,但回头一看,只找到两个地方。《似水忆未来》一书中的《中国科幻:百年载人航天梦》一文提到:

看完《太空大侦探卢文姬》这本书,只能觉得这个疏忽令人遗憾。如果可以武断地为这种疏漏找一个理由,那只能用“生不逢时”四个字

吕洋卢文基最著名的系列作品第一部是1993出版的《鸟巢里的笑声》,最后一部是1997出版的《来自黑洞的吻》。这本书包含19篇文章。

19文章,质量或高或低,篇幅或长或短,都能表现出山杨在创作上的惯性和创新。总的来说,他的文章并没有摆脱科幻小说中“观念文学”的特征。这种情况在卢文基《神探》这一方面凸显出来的时候就更加明显了。

其实这就像是最基础最原始的推理小说,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解谜书之类的。利用了知识上的不平等——毕竟卢文基是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卢文基往往能把普通人当成不可思议的东西,用科学来解释。这一点在获奖作品《黑洞之吻》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故事的模式是: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文现象,一个科学家不知所措。求卢文基教授解答。这种故事模式反复出现,比如古庙之光,鬼屋与真幻影,等等。略有不同的是对话和悬念的主线。如果放在现在,每篇文章都可以变成类似于X档案的脚本,通过简单的科学猜测就可以构建一个相当好看的故事。但是,一直重复这种模式,还是挺无聊的。

但是,在吕洋的作品中也有“软科幻”,或者我更愿意称之为“人文”科幻。在一些大型作品中,他开始关注“科学”本身对人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将故事局限于思想。我最喜欢的作品《失落的影子》就属于这一类。作品的科幻核心是引力透镜,故事主线是卢文基和助手一起寻找天文台。故事的最后,他们自然成功地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利用引力透镜的原理观测到了大爆炸的第一幕。他们成为了时空开端的见证者。核心内容很简单,却能直指人们对科学最基本的追求,很感人。这和温超刀没什么区别。可惜这样的作品非常有限,更多的还是执着于上面提到的那些刻板印象。

还有一类文章,是对科学的哲学反思,这方面最好的是《天眼》。故事的模式其实和第一个很像。一开始发现奇怪的陨石,后来去星球上一探究竟,最后在星球上发现了生命的痕迹。但微妙的是,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看似“科学”的答案;而是给了这个答案一个非常丰富细致的解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生命的构成、定义和表达都考虑到了,比较了两种生命形式:一种是超越人类智慧的硅基生命,它们的特点是信息的保存和传递(信息整合漏体?);另一个是有自我意识的蛋白质。复杂的是简单的,高级的是原始的。但生命的意义却在这份名单中展露无遗。然而,同样遗憾的是,这种思考深刻、为科学设置精妙的文章还是极为少见。另外雅典娜案是个例子,篇幅不大,讨论的是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但总体而言,卢文基系列缺乏对科学发展和科学与社会互动的批判和反思。科学仍然生活在真空中,基本上呈现简单的乐观主义。这已经远远不是现在的主流了。只是在“乐观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区间,他的动作片难免会被不经意地忽略。

在这19篇文章中,山杨刻画了卢文姬和梅丽。如果说有一个重要的配角,那就是巴恩斯。此人因为鄙视卢文姬的猜想,在文章中屡遭鞭挞。

人物形象,通过19篇,基本确立。但是完全不喜欢。卢文姬和梅丽,一男一女,在现在的作品中会有很多互动的方式,但他们的互动并不是现在流行的那种。这当然受时代限制,不能要求太高。

《太空大侦探卢文姬》这本书,虽然里面有很多作品,但是有点枯燥和过时。不过,还是有几篇文章值得欣赏。除了上面提到的《失落的阴影》和《天空秀》之外,《空中突击者》、《反宇宙之恋》和《黑洞之吻》也是不容错过的。当然,如果你想全面了解八九十年代科幻小说的转型,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