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的创作背景

1990年底,迟子建去日本旅游,一个日本老头问她:“你是满洲国的吧?”她当时有一种羞耻感,因为伪满洲国的历史已经结束了半个多世纪,那段历史象征着东北人民的苦难和屈辱。回国后,她决定写小说《伪满洲国》,试图还原伪满洲国时期底层社会的生活图景。1991到1997这几年,她除了写一些中篇小说,还到处搜集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有的是从图书馆抄来的,有的是从书店购买的,有的是从二手书店找来的。1998期间,迟子建觉得创建“伪满洲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写得更流畅,她集中整理了两个月的材料。接下来的春夏秋冬,她没日没夜地写。直到6月1999才发布稿件。当她整理手稿的时候,发现小说长达60多万字,真的把她吓坏了。

年代小说《伪满洲国》出版后,评论界说它是“历史小说”,但迟子建觉得它只涉及特殊年代的生活。她笔下的“历史”依然是日常的,没有大事件,没有大人物,只有当铺老板、劳动者等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写下一个特殊时代的日常生活”,这是她理解的历史小说。她认为,真正让人感到心痛的作品,其实都是通过冷静的叙述和生动的有“质感”的细节来实现的。她不喜欢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品,觉得与文学的本质背道而驰。文学的表达需要小提琴般的“哭如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