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的详细资料收集
中文名:意识流小说类别:写作技巧重点:心理活动描写时间:一战后发展,特点,文体特征,代表作家,西方国家,中国,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来,意识流手法在小说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并未形成文学体裁。这是因为使用意识流方法的作家没有相同的组织和程序,也没有发表宣言。相反,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家,如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英国的吉利亚·伍尔夫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使用新的概念和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这些作品虽然在当时饱受诟病,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二战后才被认可并广为流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创作了这样的小说,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小说的传统创作手法。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作为意识流小说理论的封面,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一种小说作品,是在现代哲学尤其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意识流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以流的方式进行的,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流、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同时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意识意识和不合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组成的;也认为人的过去意识会浮现出来,并与现在意识交织在一起,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在主观感受上形成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认为潜意识是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体裁,也没有公认的统一定义。它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照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或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式的发展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直线推进,而是通过与人的意识活动的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限制,往往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和变化,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和地点上的紧密逻辑联系。时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经常交叉或重叠。这类小说往往以当时正在发生的一个事件为中心。通过扳机,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各个方向展开和收缩,反复循环之后,就形成了一个有枝有藤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代表小说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特色1。作品以心理时间为结构。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时间顺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未来拧在一起,形成主观心理时间,以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来架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事方法有反向时间序列、循环时间序列、反向时间序列、倒叙时间序列和前瞻时间序列。2.意识流的描述。意识流小说注重人物意识活动本身的表现,作家退出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的感受,挖掘深层意识,揭示隐藏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的描写是动态的、无逻辑的、无理性的。描写层面分为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转移、意识流语言。3.用心系人,用心系事。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活动,化解人物心中被压抑的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身体特征,淡化情节甚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写一部精神宇宙范围内的精神史诗。写纯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融入到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中,心理学永远是创作型作家的表现场。用意识流这个术语来描述心理过程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术语,它具有双重比喻意义,也就是说,“意识”和“流”两个词都具有比喻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借助意识流展现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展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的叙事提供了理论基础。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对小说叙事过程中人物连续流动的模仿。具体来说,围绕着在人物表面看似随机生成、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人物观察、记忆、联想的所有场景都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感、愿望交织在一起,从而准确地如实描述人物的意识流动。在现代西方小说史上,如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威廉·福克纳,他们都以成功运用意识流而闻名。文体特征:人物心理和思想的变幻莫测,情节段落的重叠,真实场景、感受与印象、回忆与向往的交织与重叠,象征意象和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现,往往使叙事混乱。因此,面对这类文本,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贯穿人物多层次感情、印象、心理意象的意识中枢,并从中寻找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是关键。在表达方式上,意识流作家多采用内心独白和颠倒时间顺序的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境、现实与回忆的交织,来回流淌);衔接技巧如蒙太奇、语言形式的离奇实验和标点符号的摒弃等。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意识流小说中最常用的手法有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全知描写和戏剧独白。直接内心独白是一种独白,其中既没有作者参与,也没有假设的观众。它可以直接把意识展现给读者,而不需要作者作为中介来告诉读者这个和那个,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他说了”“他想了”等引导语和他的解释性备注,已经从页面上消失或几乎消失了。间接的内心独白展示了一个全知作者的一些不可言说的材料,仿佛它们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作者通过评论和描述为读者提供了阅读独白的指南。全知描写是指一个全知的作家参与到描写人物精神内容和意识活动的过程中,用传统的叙述和描写方法来描写这种意识。戏剧独白直接从人物走向读者,没有作者的介入,却有一群想象中的观众。它表达的意识深度是有限的,不像内心独白那样毫无保留。阅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我们可以对意识流小说有一种真实的感受。顾名思义,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中的人物试图登上一座灯塔。它位于离他们的聚集地几英里远的一个岛上。小说开头就强调了这一点:“是的,当然,也许明天就好了。”拉姆齐太太说:“但是你早上必须早起。”她补充道。拉姆齐太太喜欢告诉她的儿子詹姆斯,如果天气好,他可以去灯塔。十年后,詹姆斯终于第一次到达了灯塔。这时,拉姆齐太太已经去世了。小说现在结束了。当然,这不是一个冒险故事,小说中也没有沉船风暴的描述。正如小说的背景——赫布里底群岛中的一座孤岛和小说中的人物及其行为具有象征意义一样,灯塔也是一种象征。这个符号确实以巨大的力量贯穿全书。它象征着人们的精神鼓励,以及混乱碎片化的生活体验与人们精神上追求的理想真理或美好之间的反差。拉姆齐夫人是参观灯塔的积极倡导者,但她的丈夫强烈反对。她说了一句“当然可以,也许明天就好了”后,她老公接着说:“但是”,他爸爸走到客厅窗前说:“明天就不会好了”。因此,这个基本场景在两种力量的对抗下具有象征意义。是人物内心矛盾的表现。弗吉尼亚·伍尔夫从一个人的意识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从一群人的意识到另一群人的意识,探索了他们的反应的意义。顺着他们的思路,他对脑海中出现的形象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和设计,这个形象仔细而清晰地解释了他将一些选定的象征性事件集合在一起,直到完成一个布局。为了讨论这些事件、回忆和联想的意义,为了打动去灯塔的意义,细致入微的小说家使用了另一个象征性的场景作为小说相应的基本场景。这两个场景是对立的。当人们发现这些象征意义时,只有通过对人群意识、直觉和感知的把握,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这部小说中有大量理性的传统叙事和描述,但作者经常使用内心独白,使小说似乎总是在主要人物的意识中。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在她的文章《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中说,“当原子落在我们的大脑上时,让我们按照它们落下的顺序来记录它们;让我们把刻在我们脑海里的每一个眼神或每一件小事都描述出来,不管这些图案在表面上是多么无关紧要和支离破碎。”这是对她所用方法的最好描述。她的意识流比乔伊斯更传统,比尤利西斯更连贯。但即使在她的作品中,仍然有计划地加入一些不连贯的元素,故意模糊故事的原因和意义,迫使读者思考,从而找到答案,理解作品。意识流小说中的许多意象具有传统小说所不具备的多层次内涵,意识流理论的加入也使得小说的叙事过程扑朔迷离,天马行空。在展示人物内心意识的过程中,人物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仿佛看到了心中的审判,听到了心中的呐喊。在分析心理小说时,作家常常以叙述者的身份分析人物的心理。这些心理现象都是人物本身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清楚认识到的问题。作家告诉读者他对人物心理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作家的心理分析。小说描写作家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引导语通常是“他没想到”、“他错了”、“她不知道”。比如《包法利夫人》中对浪漫爱情的心理分析,就是作家对爱玛爱情发展结局的心理预测和对其原因的心理分析。作者的分析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心理小说以人为本,刻画人物性格,情节叙事简单,事件简单。大量的心理描写是为了塑造人物性格,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比如于连性格气质中的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多疑与敏感,感性与冷静,都是通过心理描写刻画的淋漓尽致。安娜在爱情与母爱、反抗与* * *之间的人格冲突也在心理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19世纪的心理小说还是有情节框架的。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没有独立性。情节触动和触发心理描写,将心理描写串联起来,体现了传统小说叙事的线性因果关系。它不同于现代心理小说中独立的意识流描写。有心理情节的心理小说中,人物经历和心理描写是相互分层、有机结合的。情节像画一条河,心理描写像一条小溪,灌满了河水,灌满了情节,形成了以心理描写为主的叙事结构。情节的心理化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开始、插入和叙述。启蒙以一个小事件为基础,引出大量的心理描写。比如连牵德瑞纳夫人手的细节,导致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插入就是把现实描写的细节插入到心理叙事中。比如对艾玛不堪忍受的无聊家庭生活的描写。叙事风格是叙述情节时的心理叙事。叙事引出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引出剧情。比如《红与黑》第四十三章对连与马特尔爱情关系的描写,既是叙事,也是心理描写。心理小说在20世纪发展成为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并传播到欧美国家。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就像一条河流,是一种不间断的主观意识形态的流动。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现在广为流传。《自白书》封面人物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家(1882—1941)。她在1919出版的《墙上的斑点》是最早的意识流小说。它摒弃了传统的小说结构,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达洛卫夫人》是她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描述了女主角在1923年6月中旬,12小时的生活。小说不仅描述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还通过联想表达了她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追溯了她从18到25这几十年的经历。在作品中,作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使意识流的方向交替变化:或以教堂钟声标注的时间为中心,描写不同人物在同一时刻的思想活动;或者以人物为中心,展现这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这部小说的主旨是宣扬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伍尔夫的创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在2004年,遗失了近130年的小说《约翰·史密斯的自白》被发现。这本书是《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柯南·道尔在1883写的小说,不幸在邮寄过程中丢失。发布于+01。在书中,约翰·史密斯游历甚广,学到了很多东西。50岁时,他因为痛风被困在房子里。为了打发时间,他拿出纸笔,把自己年轻时的奇遇,对历史的观察,对艺术的看法,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帝国兴衰的预测,都写了下来。交错的时空,多彩的思想,不同于传统的写作手法,堪称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小说《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之作,也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文学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以叙述者“我”为主线回忆往事,插入“我”的所见所闻。根据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架构作品,刻意描写人物意识的流动。用人物的主观感受取代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和冲突的主导地位。作品以“内审”为特色,被认为是“题材和写作技巧都有所创新的新小说”,对后来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与《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代表作。小说从多个角度讲述了三兄弟和他们的姐姐凯蒂母女的故事,深入到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其他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的经典小说。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小说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她在总结和借鉴一些意识流小说家创作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其进行了理论阐述。1919年,伍尔夫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女人看到墙上一个模糊的点而引起的意识流动,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变性。《达洛卫夫人》( 1925)和《到灯塔去》( 1927)是伍尔夫意识流的代表小说。前者表现了达洛卫夫人在家庭聚会上再次见到旧情人彼得,得知附近有个精神病患者自杀,他们的意识跳了很多;后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名利和恩怨之外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向读者呈现了人物的深层意识。伍尔夫的小说不注重事件与人物的关系,而是注重人物思想感情的再现,注重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写作充满了音乐性,她用音乐性的“形式主义”结构作品给读者美感。中国刘益昌(1918-),香港作家,也是留在香港发展文学的“南学人”的重要成员。他的代表作《醉汉》常被称为中国文学中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虽然作者不太了解这种说法,但普遍主义者认为作品中对虚无的内在描述充分反映了当时香港重金钱轻文化的虚荣心。作者将现实和想象与一个醉汉的形象混合在一起,构建了一部着眼于内心意识发展的作品。王蒙(1934-),大陆作家,中国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和重要实践者。从1979到1980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蒙陆续发表了《布里》、《夜之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之梦》等六篇名为《集束手榴弹》的短篇小说,并对西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分析。“王蒙的六部小说连同他后期的意识流小说,恢复并加速了中断多年的意识流文学的东方化进程,使之以崭新的面貌和风格走出古老的东方大地。”莫言(1955-),大陆作家,中国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从1985开始,他先后发表了《干涸的河流》、《爆炸》、《红高粱》、《欢乐》、《红蝗虫》等一系列意识流风格浓厚的小说,将意识流技巧的应用推向了一个高峰。其中,《红高粱》是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小说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在时空的无序中,讲述了一段发生在过去山东一个村庄的生命颂歌。莫言称福克纳为导师,他的意识流技巧与福克纳相似,也经常使用蒙太奇手法,如慢镜头描写、多角度叙述、意象隐喻等。和福克纳一样,莫言也不是纯粹的意识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仍然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2012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