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欣赏

罗蕾莱

作者:海因里希·海涅

我不知道这种充满悲哀的想法从何而来;-但时代的故事离开困扰着我-不会去。

空气凉爽,天色渐暗,平静地流过莱茵河;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那边坐着一个少女,最美丽的女人;她的衣服闪着金光,她梳着金色的头发。

她用金梳子梳理头发,她唱了一首狂野的歌,美妙而有力的旋律融化了我的心。

船夫怀着一种无名的渴望感动了他的胸膛;他看不见面前的峡谷,他的目光停留在上面。

直到莱茵河的深水流过小船和船夫;这是雷用她的魔法唱出来的!

罗蕾莱

亨利克?海涅

不知道为什么,我好难过,一个古老的童话,我永远也忘不了。

天色已晚,空气凉爽,莱茵河静静流淌,夕阳照在山丘上。

最美丽的女孩坐在上面,闪耀着金色的珠宝,她梳着金色的头发。

她用金梳子梳头,还唱了一首歌。这首歌的基调很迷人。

船上的船夫感受到幻想的痛苦;他不看水中的礁石,只是抬头看高处。

我知道,最后海浪吞没了船夫和小船;罗蕾莱用她的歌声制造了这场灾难。

背景知识

罗蕾莱(德语:Lorelei或Lorelei)是莱茵河中游东岸的一座高1.32米的礁石,位于德国莱茵-普法尔茨州。

罗蕾莱礁的莱茵河有25米深,但只有113米宽。这是莱茵河最深最窄的河段。这里陡峭的岩石和湍急的河流导致许多船只在事故中遇难,现在仍有信号灯指引过往船只注意安全。关于罗蕾莱最著名的传说是一个叫罗蕾莱的女人坐在罗蕾莱的礁石上。她用一把金色的木梳梳理她金色的长发。路过莱茵河的水手们被她美妙的歌声所吸引,却因为没有注意到危险的湍流和陡峭的礁石,不幸随船沉入了河底。

德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在1824年写的叙事诗《罗蕾莱》(德语:Die Lore-Ley),德国作曲家弗里德里希?西尔彻(1789年6月27日—1860年8月26日)为这首诗谱曲,从而成为代代相传的德国民歌。海涅悲伤的抒情诗在19世纪成为德国民歌。它在德国非常受欢迎,以至于在第三帝国时期,海涅虽然是犹太人,但他的作品被纳粹禁止并烧毁,只保留了这首《罗蕾莱之歌》,但作者被改成了“无名氏”。

诗人简介

亨利克?海涅(还是海因里希?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

德国革命民主诗人。1797 12 13出生于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三生神父?海涅的毛纺生意失败,家财万贯;贝蒂妈妈?海涅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品德高尚,受过良好教育,爱好文学和艺术。在她的影响下,诗人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他十五岁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写了第一首诗,却不得不听从父亲的命令,走上了经商之路。十八岁那年,他去法兰克福的一家银行当学徒,第二年就转学去了他的叔叔所罗门?海涅继续在汉堡的一家银行实习。在富家大叔的家里,海涅不仅尝到了依赖他人的滋味(《屈辱公馆》这首诗反映了他当时的经历),还饱受了谈恋爱和失恋的痛苦,因为他爱上了他的表妹阿玛莉,一位他在诗中形容为“对人微笑,胸有狡黠”的迷人淑女。1819,因为哈利?海涅纺织公司倒闭,与此同时,他在杜塞尔多夫做生意的父亲也破产了。年轻的海涅完全失去了经商的兴趣和勇气,于是接受了叔叔的建议,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准备将来当律师。但是,他从小对学习法律毫无兴趣,却经常听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的文学课,并经常与之交往,因而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然后他去了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听了黑格尔的哲学课,结识了查米克、福柯等浪漫主义作家,并积极参加犹太人的解放斗争。1825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在1821至1830期间,海涅游历了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182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次年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收集早期抒情诗,以《宋集》为题出版,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了很大反响。海涅这一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多是描写个人的经历、感受和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去巴黎。在这里他遇到了大仲马、贝伦里和乔治?桑、巴尔扎克和雨果等作家,李斯特和肖邦等音乐家,以及与理想主义者圣西门信徒的交往也受此影响。在此期间,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谐史》(1835)、《论浪漫主义》(1836)。为了对抗激进诗人空洞的“倾斜诗”,他写了一首长诗《阿塔?特洛尔,《仲夏夜之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相遇。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版《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些名为《时代的诗》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1848革命前时代的最强音。

1848年革命失败后,海涅忍受着瘫痪的痛苦,在“床垫坟”里默写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包括《浪漫》(1851)、《从1853到1854的诗》和一些遗作诗。这些作品虽然有些悲愤忧郁,但大部分还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海涅在巴黎去世,葬在蒙马特公墓。在革命中心、国际文化大都市巴黎,海涅遇到了巴尔扎克、大仲马、维克多?雨果和乔治?法国作家如桑,以及著名音乐家、艺术家如肖邦、李斯特、柏辽兹等,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文艺晚会,观看演出,参观画展,过着紧张而充实的生活,进一步开阔眼界,进一步活跃思想。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虽然继续写诗,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为德国国内报纸写时事通讯和时事评论,及时地、现场地报道法国和巴黎的各个方面,希望法国大革命的灿烂阳光驱散笼罩在封建分裂的德意志帝国上空的浓重黑暗,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影响冲淡弥漫在那里的陈腐空气,从而产生法国的现状,对法国画家的影响等等。同时,他还向法国读者介绍了德国的宗教、历史、文化、哲学和社会政治状况,并撰写了《论浪漫主义和德国宗教哲学史》等重要著作,帮助法国人民更深入地了解了德国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这样,海涅开始了他写作生涯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与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也更富有革命精神。在这个阶段,除了评论和文学批评,海涅还出版了小说《施纳波勒沃斯基回忆录》、《佛罗伦萨之夜》和《巴哈拉赫的法律教师》。可惜这些作品都是碎片,诗歌创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大概是因为时事太动荡,诗人已经无法静下心来从事纯文学的创作了。梅林的话是这样的:“海涅在1930年代非常认真地对待他作为使徒和护民官的职责,所以他的诗歌创作被退居到一个相当次要的位置。”这意味着海涅把自己作为革命军人的职责看得比他的诗人的成就和荣誉更重要。但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以充分展示在游记作品中崭露头角的社会观察家和批评家的才华,让后人看到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者和英勇不屈的战士。1844年,海涅在巴黎遇到了马克思,并在无产阶级理想的影响下,与这位年轻的革命家和他周围的同志们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今年11月,在流亡13年后,诗人第一次在短时间内看望了他的母亲。他非常激动,当他到达边境时,他的心脏“跳动得更强烈了,眼泪开始滴落”。当发现德国还是封建落后的时候,诗人更加义愤填膺,于是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长诗《德国,冬天的童话》。在诗中,他不仅痛斥和鞭笞各种反动势力,还发出了“在人间建立天国”的号召。这部作品,加上一起出版的新诗集,与前面提到的有着相同的特点,如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强烈批判时弊,具有革命精神。难怪恩格斯激动地宣称,“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亨利希?海涅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公开承认自己是革命军人。19世纪40年代,尤其是《一个冬天的童话——德国》成功写作之后,海涅的诗歌之泉在干涸了近十年之后,迅速而猛烈地流淌,从而开始了他文学生涯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写下了大量像长矛和匕首一样锋利的“时事诗”,如被誉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等,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各种反动势力。也就是说,与早年的抒情诗相比,诗人此时的作品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低吟浅唱来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变成了战场上惊心动魄的鼓声呐喊。不幸的是,当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整个欧洲掀起革命高潮时,海涅的诗歌创作又中断了一两年。原因是诗人多年前患了脊柱结核,1848年卧床不起,与死神搏斗。进入50年代后,他的病情稍有缓解。海涅在写“时事诗”的同时,写了许多忧郁、玩世不恭的抒情诗,哀叹自己不幸的命运和经历。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倾向于进步和革命,因此长期受到德国政府的迫害。从1835年开始,他的作品就被列入德国官方的禁书名单,排名第一。在中国出版他的新作更是难上加难,稿费来源也快耗尽了。与此同时所罗门叔叔。海涅对他的资助早已断绝,这位流亡诗人经济十分贫困,不得不接受法国政府的救济金。这一事件在1848年被国内反对者所知,海涅遭到了恶毒的攻击。再加上生活艰苦等原因,他的脊柱结核进一步加重。1851年,在妻子玛蒂尔德的陪伴下,海涅终于撑起病体,最后一次出门参观卢浮宫博物馆。从那以后,他在他称之为“床垫坟墓”的地方挣扎了很多年。然而,尽管如此,诗人还是像一个垂死挣扎的士兵一样继续写作,直到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去世,葬在蒙马特公墓。去世前一年,他为自己的散文集《鲁台齐亚》法文版写了序言,表现了这位军人诗人至死不悔,始终忠于自己* * *的无产阶级信仰和革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