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小说《第七天》800字

800字(5篇)读余华小说《第七天》。

看了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我们仿佛就行走在这样的现实中,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剧场,同一个舞台,一半在演喜剧,另一半在演悲剧,或喜或悲。

读完一整本书,对生与死有了新的认识。生死更像是一场单程旅行,上上下下,来来去去。在这本书里,生与死是分开的两个世界,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可能根本不在乎。而有些东西会从这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世界。这本书是从一个荒诞的角度写的,就是一个死人。他回忆和正在经历的世界,以及他生前死后的样子。从他去世的第一天到第七天,作为七个部分,这本书以雪、雾和雨的意象开始,营造一个模糊的环境和视线,一个朦胧而荒诞的世界。一开始会给人一种迷茫感或不确定感。读下去,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在书的第一部分,主人公死后所见的人和事,在后面的部分相互对应,从而将书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在内容上,这本书讽刺了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黑暗的一面。从一个死去的人的角度,从权力和金钱到真实的人的欲望到人性的阴暗面:虚伪、攀比、恶意、幼稚、冲动......这些都在书中有所揭示。

小说里说,临死前有钱,可以有墓地,有人凭吊,可以穿丝绸,可以有高档骨灰盒,可以买块地安葬,终于可以安息了。没钱的人买不到地安葬,就不能安息。他们只能永生。他们一直在这个悲惨的世界里,在一个叫死亡无处埋葬的地方。在殡仪馆,富人可以坐在沙发上,穷人只能站着或坐在塑料长椅上。而那些有权力的人受到奢侈的待遇,需要城市封路和大量的示威游行。从这个情节中,暴露出社会的很多方面。现实中,在候车室里,还有一个VIP休息室,人们可以在这里吹空调、喝咖啡、跷二郎腿。而普通人都挤在一起,推推搡搡,结婚生子。

在小说中,也涉及到舆论和民众的关切。一家商场发生火灾,负责人告诉社会只有7人死亡,9人受伤,而网上舆论则称相关人员删除了大部分死亡名单,其亲属也被给予封口费。最后男主角在那个叫穷途末路的地方遇到了那些被从死亡名单中删除的人。如此重要的事件就这样被上面的政府敷衍了事。同样,主角的母亲也是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骨肉,但当警方打击淫秽组织的“雷霆行动”公之于众后,社交媒体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这个行动上,各种人物的分析和信息的披露,社会已经忘记了主角和母亲之间的相识。这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的媒体往往过于迎合大众的欲望。

这部小说以生与死的世界为基础。因为不久前给爷爷送行,所以读到离别或者生死的时候总是泪流满面。我也想起了送爷爷的那一幕,想起了他生前的样子。我爷爷之前的经历也是这么辛苦。我和奶奶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结果却变成这样。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

小说,正如标签上写的,比活着更悲剧,比兄弟更荒诞。但作者还是留下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实在是相形见绌。

对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反思2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余华。

《第七天》绝对是一部非常荒诞的小说。说白了都是编的!没有任何生活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然而,小说中的每个故事都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的,现实生活比小说更荒诞。

朋友说,看这本书之前,一定要看新闻联播。书中很多故事都源于我们身边,都在新闻联播上播出,这是千真万确的。余华巧妙地把这些不相关的事件串在一起,让所有的人物在死后相遇,互相诉说自己在人间的悲伤故事。比如主人公的父亲因为没钱治病,离家出走,死在了野外。主人公自己因为餐厅煤气爆炸失去了生命,在阴间遇到了父亲;比如主角的妻子因为羡慕虚荣而离开他,成为高官的情人,高官落马后自杀;比如商场火灾,死了很多人,政府掩盖真相,让死者家属不知道亲人是死是活;比如一堆下了夜班回家,白天睡觉的情侣,光天化日之下被埋在废墟下,把可怜的小女孩一个人留在人间;比如政府医院强制人工流产,把胎儿活活打死在孕妇肚子里,把尸体扔到野外;比如死人没钱买墓地,活人卖肾给死人买墓地,在黑暗的地下医院卖,然后因为手术感染失去生命,等等,都是现实的悲哀。

看这本书,感觉有点摇摇欲坠。“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公平和残酷。就好像我们走在这样的现实中,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剧场,同一个舞台上,一半在表演喜剧,另一半在表演悲剧。。。。"(余华)

余华的作品我看过很多,每一部都很沉重,都深刻地挖掘了下层人民的困境,比如《活着》、《兄弟》。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太多华而不实的粉饰,需要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余华先生正是通过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社会。

感谢作者用《圣经》中的“第七日”作为标题:第七日,神造化的工作完毕,所以在第七日安息。-旧约的起源。我希望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神的国里安息,没有痛苦,没有哭泣,只有在神的国里,我们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在地球上,到处都是悲伤。

如果你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宽广,我推荐你看这本书。

看了三天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无意中翻出余华的《第七天》。也许是我的不小心,让它在角落里藏了很久,也有了持久的味道。谁知一本简单的小书,却道出了许多沧桑。

我是在《活着》这本书里了解到余华这个作者的,我个人很喜欢他简洁有冲击力的文笔。而这部小说,作为荒诞的代表作,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乍一看,我以为这和耶稣创世的七天有关系,但看了之后,我才知道不是。所谓的“七天”,只与中国文化中的“头七”有关。按照它的说法,人死后七天,会以鬼魂的身份在死者身上寻找命运,在第七天回到自己的灵魂中回家。而我们的主人公费阳,养父母已经过世,妻子也早已离他而去,可以说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孤魂野鬼。作者根据这七天的所见所闻所寻,讲述了在世界的另一端,对世界的冷酷和真实的感受。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社会不公和巨大的贫富差距。在生活世界中,底层人民在巨大的社会差距中挣扎求生,养活自己。而死亡似乎是另一个缺口的开始。起初,在殡仪馆,贵族坐在沙发上,穿着丝绸寿衣,用紫檀木骨灰盒和进口炉灶,平民没有。这个场景和现实惊人的相似,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待遇。

我也读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开发商的无情行为,大火背后真实的死亡数据,普通市民的‘吵闹’和弃婴无助的哭声等等。也许这就是社会的阴暗面,不为人知,不,应该是活着的人不知道。只有在一个灵魂的世界里,所有的外壳才能退去,所有的幻想才能消失,社会才能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震撼。

另外,我也读到了真情实感,在诸多利益的纠结下显得弥足珍贵。费阳与养父母的深情,与前妻的“二度重逢”,餐馆老板一家的相互安慰,鼠姐与男友的嬉笑怒骂,数十个弃婴如夜莺般的歌唱等等。“穷途末路的人的殖民地”里也有无数相互关心的孤独灵魂,为自己和同伴戴孝祈祷。生前的艰难支撑和挣扎,死后的遗憾和担忧,就像书里说的“我一个个遇见了,生前和死后。”

短短七天,余华给我看的太多了。一路的描述似乎都是灰色苍白的,整个人生的描述似乎都是痛苦艰难的。死者生前死后的故事被完美还原,事件的感受更多的是用幽默、黑色幽默的方式描述痛苦、无助的感觉。

世态炎凉,生活的艰辛让人像游魂一样四处漂泊。我们有些人无足轻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没人在乎。也许这些人生来就是渺小的,以至于死后孤独的灵魂无处可去。但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孤独的灵魂,都在苦苦寻找一个栖身之所,一个有花有柳有鸟有人心温暖的“理想国”。众生平等,没有歧视。

对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四点思考:我是余华作品的忠实粉丝,《活着》等小说让我难以忘怀。前年,同事打算把他的新书《第七天》看完扔掉。我赶紧让她给我,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

最近打开这本小说,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它讲述了主人公费阳死后七天内发生的故事。在此期间,与费阳关系密切的人也去世了。费阳不仅和他们一起回忆过去,还和他们一起在另一个世界续写篇章。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七天”的想法并不荒谬。转念一想,作者和每一个读者一样,都没有去过“彼岸”,他小说中描写的暴力强拆、医院里惨无人道的弃婴、商场里隐瞒人数,都是当今社会真实的阴暗面。我不禁觉得这部小说是我看过的最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一。

到了初七,余华一方面延续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就是用冰冷的笔触描写残酷甚至悲剧性的存在现象,让人欲哭无泪。另一方面,借助作品独特的表达方式,试图寄托美好的祝愿。比如在冥界,买不起骨灰盒和墓地的人聚集在一个叫“下场不好”的地方。他们死而平等,相处融洽。还包括一对曾经的敌人:一名警察和一名女扮男装的妓女。妓女被警察抓了,失去了生计,最后伺机杀了警察,也被判了死刑。他们没有让仇恨越过生命的边界。警察家属因为没有申请烈士,觉得警察死得冤,一直没有给警察买墓地。妓女明明有钱买墓地,却宁愿留在警察身边。他们一起下棋,天天后悔。真的很吵。

这部小说充满了费阳和他的养父杨金标之间的感情。杨金标为了费阳放弃了婚姻,把所有的爱和心血都倾注到了费阳身上,读来令人感动。

我一直相信,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总是极其简单生动的。不信?我从余华的书中摘录了一些好句子,供朋友们欣赏:

他们的八卦对没有伞的她来说只是稀疏的雨滴。

我父亲非常痛苦。他就像一条湿湿的毛巾。我和那个女生抓住这条毛巾的两端,使劲拧,直到里面的情绪都干了。

我试着回忆,却越来越难想起那座山。

我朝着这个奇怪的声音走去,像是雨水从屋檐滴落到窗台的声音,清晰而轻微。我判断那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历经风霜,黄昏时声音暗淡,但仍有清晰的节奏,像有人敲门,一次,两次,三次。

如果余华的话打动了你,那么,拿起第七天。

看了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发现余华的新小说《第七天》里的故事似曾相识,比如强拆、弃婴、警察袭警等等。作者把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部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作者对这些事件的感受。

第七天,顾名思义,讲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故事。他每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交织着回忆与虚荣,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接触到人间炼狱。男主角的鬼魂费阳从殡仪馆一路走来,一路跌跌撞撞,在《穷途末路》中遇到一群和他一样死去的人,包括作者的亲人、邻居、陌生人。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都经历过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三天,费阳回忆了他的人生经历。当火车快到车站时,费阳的妈妈去了厕所,生下了费阳。费阳从厕所被扔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的铁路工人杨金标捡了起来。从此,他们父子深情的故事开始了,所有人都为之感动。杨金标对费阳倾注了无限的爱。工作时,他把小费阳绑在背上,把奶粉放在胸前给小费阳吃,他能从费阳的声音中分辨出他是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了。因为费阳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女孩,也没有结婚。当费阳想见他的亲生父母时,他拿出所有的积蓄给费阳买东西。为了在费阳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费阳去北方城市工作;当他得知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时,为了不牵连到费阳,他再次离家出走。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塑造了杨金标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劳,他为24小时“抛弃”费阳而感到内疚。他在异乡去世后,为了迎接费阳,他自愿在殡仪馆工作,一丝不苟,维护公平正义。

作者用魔幻现实主义穿梭于生与死两个极端世界之间,批判性地审视现实,给人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最残酷的和最温暖的。初七反映了这个时代奋斗一代的世界。小说的风格紧凑、快速、有力,不加修饰、不加夸张,有一种死亡般的冰冷和压抑,把人逼到墙角,阻断呼吸。活着的世界充满艰辛,但死亡只是绝望的开始。而余华却在绝望中留下了希望——《落得个坏下场》为现实中卑微的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蜕变演绎了一个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