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终结:人类的消失——读卡夫卡的《失踪者》(也译作《美国》)

?《思念》是卡夫卡的第一部小说,原著未完成。作为一个天性敏感、风格复杂的作家,卡夫卡的文字总是像拍摄黑白纪录片的镜头,冷静而忠实地展现那些真实而久远的故事。《失踪的人》展现了一个善良而普通的年轻人如何在资本最狂热的阶段一步步成为无业游民,最后不得不搭上资本不归的列车,走向彻底异化的结局。这本书保持了卡夫卡的写作风格,有许多弦外之音。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本书的含义,直到最近我从批判资本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这本书,才发现这本书的魅力。

故事的开头很西方。卡尔,一个年轻好学、勇敢有礼的德国青年,在16岁的时候,因为被自己的女仆勾引并和她生下一个孩子,被迫离开家乡。其实卡尔对女仆没什么感觉,女仆也远不是很多浪漫文学里可爱的人,但卡尔是...作者认为这反映了卡夫卡的原罪意识。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卡尔远不是一个沉溺于欲望的花花公子,而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青年。所以卡夫卡在这里想表达的,和圣经里的表达完全不一样。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因为蛇的诱惑而犯罪。从文章中的描述来看,卡尔与其说是动心,不如说是无法抗拒。

就这样,男子犯了罪。与智慧和欲望无关,也不引诱和鼓励人。这仅仅是因为人们不能犯罪。在卡夫卡看来,原罪无非是人的局限性。人犯罪是因为不是神。所以卡尔的命运,只要是人类,都有可能经历。这就是被称为原罪的异化的开始。

因为我们的主角生来就有正义感,所以在驶往美国的船上,他肯定会遭到唠叨的消防员的攻击。在船长面前直言不讳的卡尔不想见他在美国当参议员的叔叔。于是卡尔被他叔叔带走了,司炉也没了。舅舅为了培养卡尔成为他在庞大的产业和政治岗位上的接班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于是他从四面八方聘请老师,教授卡尔各种立足上层的技能。卡尔夜以继日地工作,进步很快。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要开始人生的时候,卡尔却有意无意地掉进了叔叔生意伙伴的陷阱,被叔叔开除了。

这一章很有趣。卡尔的举止和周围的不和谐感第一次出现。其实司炉并不是那么配得上卡尔最好的维护,只是因为卡尔善良的本性,他站在司炉这边冒了很大的风险。这实际上反映了卡尔的立场。卡尔总是站在人民一边!当然,卡夫卡突然换了个笔杆子变成了二代,也不负叔叔的期望,表现出色,即将成为一部很酷的小说。这时,卡夫卡又做出了贡献,卡尔被资产阶级的内部斗争彻底洗白,变回了无产阶级。那么,班级真的可以轻松调和吗?正所谓“有背叛阶级的个人,但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我叔叔的立场最终和卡尔是对立的。

现在卡尔不得不自谋生路,投身于无情的资本社会。在一家旅馆里,他遇到了两个社会闲散人员。他们约好在内陆地区找工作,但是他们有各种坏习惯。可见,虽然同为无产者,但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学历很重要!

两人视卡尔为奴隶,卡尔无法忍受他们的勒索和剥削,于是在途中进入一家大酒店,成为一名电梯工人。尽管他表现出色,但仅仅几分钟就被从他只工作了两个月的地方辞退了。推广大米,打大米报复。这才是资本的本来面目。

这时,我之前遇到的两个社会闲散人员又找到了他,并帮他逃脱了警察的追捕。但是一个坏朋友和他的情妇威胁他再次成为他们的仆人。卡尔再次逃脱,并在神秘的俄克拉荷马剧院公司避难。在这个包罗万象的剧团里,既没有文凭,也没有类似职业经历的卡尔,居然通过了剧团的招聘考试。在和其他被招募的人以及他们的家人享受了一顿大餐后,他坐上了去俄克拉荷马州的火车,故事戛然而止。

开往俄克拉何马的火车处处散发着奇异的色彩,这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在意的形象。事实上,我第一次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中开往奥斯威辛的火车...虽然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但《失踪》的标题所暗示的卡尔的命运是有意义的。《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犹太人随着火车进入了纳粹的巢穴,而卡尔则随着看似充满希望的火车进入了资本主义工厂的熔炉,在这里他不需要文凭,也不需要技术,只需要制造一颗螺丝钉,最终融化成资本,到达异化的终点——人的消失。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读者,可能只通过文字就能感受到卡尔与周围环境的不和谐感。卡夫卡作品中的卡尔总是乐观、正直、能言善辩,但他周围的一切都是平庸、琐碎、无价值的。这种反差营造出一种非常奇怪的氛围,就像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人物一样。这就是卡夫卡高超笔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