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方法综述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考试有很大的影响。这里我给大家带来一份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阅读方法总结,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方法综述

首先,多管齐下,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1.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广泛开展家长对课外阅读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旧观念,得到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阅读有依据、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于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室里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书的来源是学校图书馆和学生家里的书。学生可以交换阅读书籍,提高阅读材料的利用率,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阅览室”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读。特级教师智宇恒说:“老师不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灾难性的。”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遗产,活跃我们的思维。久而久之,我们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精神魅力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和老师一起读,既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也便于老师及时引导。

第二,帮助学生选择健康合适的课外读物。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以个人的形式进行的,有的喜欢名著;有的热爱科普作品;有的痴迷军事知识;其他人只对漫画书感兴趣。所以要降低要求,允许学生有个体差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籍。课后阅读有很多好处,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读一本不适合你读的书比不读它更糟糕。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技能,选择最适合我们需求的最有价值的读物。”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如果纯真幼小的心灵得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的滋养,心灵会日益纯洁,感情会日益丰富,爱好会日益广泛,智力和耐力也会增强。

第三,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没有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阅读卡,记录阅读标题、时间、字数,摘抄好的单词和句子,展示自己的经验,学会积累,学会和课文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继续、扩展、缩写、重写等。).保证阅读量,提高阅读质量。

2.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 * *看同一本书,便于老师引导。但是,老师要挑出大家都喜欢的书,并不容易。人教版国家标准第一册第六单元“课外书店”介绍德国著名漫画家艾?哦?布劳恩的漫画《美丽的圣诞书》以其幽默和温暖俘获了孩子们的心。

我跟风看了漫画《父与子》,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幽默温馨,透露着纯真的童心和和谐的家庭幸福,感人至深。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经历和笑的角度,让他们明白“大家笑什么,大家就笑什么”是漫画的独特魅力。并且根据本单元课文都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重点推荐《寻找逃亡的儿子》等动画片。,分组学习,分组交流,填写读书卡。

第四,有机结合,减轻课业负担

1.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之悟性为文章。”诚然,社会上到处都有语言,每个人都一直在学习和使用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的语言文字之美,结合一些特殊的文本、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的纪念日来拓展阅读。

如果你学过《草船借箭》,引导你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学完《十里宰相》,推荐读《大地之子》;学了《少年决胜》,推出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背的手里的课本同步阅读。文章不仅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要充分利用。

2.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大量的时间,囫囵吞下课外阅读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要控制过多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周记也可以改成读书,和父母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成了阅读小报之类的,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第五,搭建展示平台,提高阅读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有效性,我思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最喜欢的名言”交流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点评和鉴赏。“名人故事会”讲述名人读书成功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学者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自办班《课外阅读报》,以纸质格式刊登优秀随笔,精选优秀读书笔记。孩子一有空就忙着收集资料、收集稿件、写稿件,乐在其中,热情高涨,增强了阅读和写作能力;参加“阅读知识竞赛”、“阅读红色经典”、“门徒精读”等各种阅读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交流热情和展示热情。

根据学生表现,每月组织评选一次“书香少年”“明星家长”,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颁发证书,以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热情。因为在阅读的每一个环节,我都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大部分学生阅读热情很高,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作品也开始见诸报端,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真正做到“我喜欢,我阅读”。

2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方法总结

一、“读书”的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的定义有如下文字:“阅读是从印刷或书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指的是读者的心理过程。而不是读者对同一本书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果),往往差异很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以说,读书靠文,结果往往超过文。在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中,它被定义为:阅读一般是指读者通过视觉看到用文字书写的东西,并从中获得某种满足感。换句话说,阅读是人们认识、理解和吸收书面材料的过程。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阅读经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也应如此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五个环节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专心阅读,开动脑筋,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其实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可以用听、说、读、思、用五个字来概括。如何培养这五种能力?

1,“听”应该是听得见的。培养学生上课的专注力,跟上老师的思路。每堂课都像一篇文章,也有一个“中心思想”。要培养学生听课时注意中心。教师要反复强调文章的重点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印象。比如“金钩”这一课的最后一个性质,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要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2.“说”要用文字来做。其实说话就是在说一篇文章。你要先说完一个意思,再谈其他意思。顺序不应该是无序的。培养学生对自己要说或要回答的内容非常熟悉,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教学中多提问让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平时多做练习,让学生自己复述课文。

3.“读”要用眼、口、耳、脑。读书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文字,通过声音接受知识。反复阅读一本好书或文章,像记橄榄一样记住它,理解它的内容。

阅读也要多种方式阅读:在家和校园大声朗读有助于记忆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轻读,边读边体会;阅读时,老教师可以轻声跟着读,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生阅读时,要细心,不能错、漏、串。他们要从题目入手,通过初读、精读、细读,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中心和写作方法。总之,就像鲁迅先生说的,读书要注意五样东西——眼、口、心、手、脑。

4.阅读时“思考”以拓展你的想象力。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把文章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运用积累的知识去想象,让学生把读过的每一句话都想象成一幅图画。比如读《凡卡》的时候,要把凡卡告诉爷爷他是怎么在老板家挨打的那一段想成是边读边画,让学生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

5.“用”就是注意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各处的阅读中去。指导学生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分析短文,概括段落意思和概括中心,正确回答短文中提出的问题。另外,阅读要用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能看懂广告、通知、告示、各种物品的手册等。

三,阅读教学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的感染,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可见,“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放在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但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强调阅读,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注重阅读形式的变化,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结合阅读实践,谈谈阅读方法。

1,图文对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借助阅读材料中的图片进行阅读。”课文图文并茂,注重营造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境,充满儿童趣味。插图和文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使观察插图和理解内容相得益彰。

2.阅读和思考。读书不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有创意的地方来训练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理解事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以画促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以行动促进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发挥,全身心地感受文本,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生动的表情和手势,不仅提高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也提高了整体的语文素质。

5.引导学生从小积累大量优美的词语,学生终身受益,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内涵的基础。结合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熟悉阅读,把“背诵”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黑板上阅读,借助图片(多媒体)阅读,通过表演阅读,教师介入揭示阅读,或在假设情境中阅读,也可以积累广泛的思想。

6.阅读后模仿写作。写作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7.扩展一下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说话态度和语言习惯。“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注意阅读和口语的有机结合。

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方法总结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给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才能发展他们的心智,主动去理解和学习,在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的持久性,提高阅读的兴趣。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要成功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我们经常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要阅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经常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制造悬念,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

2.根据学习板块的特点推荐书籍。据有关方面调查,学生的阅读兴趣因年龄、学习年限、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是小学低中年级的主要科目,而高年级学生除了故事之外,对传记、传说、惊悚小说也很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时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男生对历史、地理、体育、科学感兴趣。所以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在介绍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

(二)教师既要加深对推荐书籍的感情,又要注意方式的灵活性。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想把阳光播撒到别人的心里,你自己的心里必须有阳光。”所以,老师在推荐书籍时,不仅要熟悉书籍的内容,还要对书籍有深刻的感受,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推荐书籍。而且推荐方式的灵活性也没有被忽视。根据其要求和内容,a .推荐方式包括书籍推荐、文章推荐和内容介绍。

比如我在指导高年级学生在外面读书的时候,给他们讲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下课后,同学们争着看这些书,效果很好。b、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的灵活性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c、教师在推荐过程中,有必要的指导和技巧。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总是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想知道他们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机会与学生谈论自己的童年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

美国全国阅读方法研究协会的一位校长曾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进行过一次教学实验:她一有时间就呆在教室里,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们已经行动起来,从图书馆找到这些书并借出,轰轰烈烈地阅读起来。校长给了学生一个强烈的、绝对积极的启发:“读书很有趣。”因此,教师的指导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

(3)组织各种类型的阅读活动。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希望从阅读中有所收获,期望收获是明显的,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表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开展一些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竞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如果大三学生能参加大四学生的这些读书活动,不仅大三学生会觉得能从读书中学到很多东西,增加生活乐趣,大四学生也会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比如我给五年级的学生发起了一个“读一本好书”的讲故事大赛,让三年级的孩子来看比赛。参赛学生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大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4)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提供舒适的阅读场所。

要广泛阅读,首先要了解书籍的来源。我们给学生推荐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书籍,注重可读性,让阅读材料的难度尽可能适应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的兴趣。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将阅读与舒适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就不会对阅读感到厌恶。学校安静的阅览室都是很好的阅读环境。

(五)阅读指导,注重学习的有效性。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我们必须重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1.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关系。目前,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

?有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后不看书或很少看书看报。

(2)完全沉浸在课外书中,不注重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不健康。众所周知,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拓展。要促进课内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活动。

比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两个寓言》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寓言》系列,学习《孙悟空的诞生》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西游记》,学习《借草船之箭》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这样会协调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关系,让学生阅读。

2.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课外阅读范围广,形式多样,内容各异。一些坏书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教育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不仅仅是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3.让学生花些时间阅读。

古人云:“你以文为荣,但不应以耳传书。”只有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能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享受无穷的乐趣和快乐。著名文学诗人郁达夫年轻时每天在阅览室里阅读五个小时以上,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教师的指导应注重统一性和灵活性。

课外阅读是没有老师直接帮助的阅读,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引导学生的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因为学生口味不同,自习时间不同,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也要相应改变。我们可以采取个别指导,集体指导,举办研讨会,交流我们对书籍内容的理解,经验和评论。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方法综述

首先,适用移民法

利用迁移规律,可以在课堂上指导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阅读是从印刷或书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项技能是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过程和行为的总和。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方法指导。

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工具书朗读正确的发音,理解单词和短语,抓住重点或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段,在中学时大声朗读,在高中时默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感知和理解(提纲语)。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安排了单元阅读指导和读写的例题,要求掌握哪些阅读知识,如何阅读课文,这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大纲。

比如《小学语文》(新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的指导思想有以下几点:“这些文字描述了古今中外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学习这组课文时,要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其周围环境来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师应重视单元阅读指导,阅读指导提出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在文本阅读教学中理解和掌握。

二,了解课内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班书角”被冷落。

我曾经着手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与你分享他们最喜欢的书。应该说书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多是故事性比较强或者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外书籍。为了进一步规范,我还特意挑选了两位认真的“馆员”负责借阅工作。

“图书角”刚开业的时候,生意还很红火,学生的兴趣很高,“图书角”经常挤满了人,借阅的笔记本上记录密密麻麻。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不禁欣喜。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我再去观察的时候,发现只有几个同学有耐心的看完一本书,很多同学要么回避,要么借书还书非常频繁。其实一本好书并没有读完。值得一提的是,小孩子对一类没有手掌大的漫画情有独钟,比如龙珠、五龙元、哆啦a梦。六年级的孩子居然很享受这些简单扭曲无趣的书,沉迷其中!

(B)单一阅读清单

我经常鼓励学生把课外书带到学校来,他们可以在课余时间阅读。很多学生的书包或抽屉里也有课外书。但据我观察,很多孩子的阅读材料比较单一,很多学生经常会拿出书来看,都是与写作相关的作文书,比如优秀作文集锦、满分作文、小学生500字作文等。很多家长也有这样的误区:孩子多读作文书就能写出好作文;多读书就是多读作文书。

(3)只读不写,囫囵吞枣。

不动笔墨,不读书,就要养成读书时记笔记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从书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而班里的孩子大多在课后阅读时只注意书中的情节描述和人物刻画,只读不写,囫囵吞枣。阅读速度比较快,但是问到书里的故事,学生往往很傲慢。学生读书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作为消磨时间的消遣。

第三,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希望从阅读中有所收获,期望收获是明显的,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表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可以开展一些阅读经验交流会、阅读比赛、讲故事、猜谜语、阅读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如果大三学生能参加大四学生的这些读书活动,不仅大三学生会觉得能从读书中学到很多东西,增加生活乐趣,大四学生也会起到“排头兵”的作用。比如我给六年级的学生发起了一个“读一本好书”的讲故事大赛,让三年级的孩子来看比赛。参赛学生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大型活动,比如读书、讲故事、文艺演出,一个学期都无法进行。因此,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课外阅读活动。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引导他们认真阅读《青年报》,学会阅读《人民日报》、《教师报》,组织他们出版墙报,在黑板报上开设“时事新闻”专栏。大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第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