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论文参考文献

《雷雨》后的思考

-雷雨教学日志

终于要上《雷雨》这一课了,莫名兴奋。原因是说一次难忘的“偶像化”经历。听说北京人艺改编的明星版《雷雨》在广州友谊剧院隆重上演。且不说对曹禺先生仰慕已久,就说有我喜欢的明星(濮存昕、潘虹、雷恪生等。)在剧组,这让华语组的几个同事都有了“偶像化瘾”,还保留着偶像的签名。激烈的冲突,精辟的表演,瑰丽的舞台布景,在我们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甚至激起了我们表演“外校版”和“雷雨”的热情。所以,我打开正文,怎么能不爱她呢?但是,作为高中课文,如何处理教材,让学生了解戏剧,领略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如何传达老师的审美愉悦,感染学生?

我们应该从教材开始。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艺术等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雷雨》一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辉煌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享誉文坛。话剧《雷雨》上演了几十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乃至文坛的经典。《雷雨》描写了周与鲁之间的世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推向读者。语言是剧本的基础。剧作家利用人物语言来展开冲突,塑造人物,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周朴园的傲慢、鲁世平的抑郁、鲁大海的直率,都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地位、经历和性格。《雷雨》中人物之间看似直白的对话,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

鉴于此,我将教学设计定位为“五个起点”。

一、从内容入手,把握戏剧艺术的体裁特征。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关雎、孟子、荆女到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从宋元杜十娘的《怒宝箱》到《红楼梦》,引导学生以爱情为主要内容,分析和欣赏同一题材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这种欣赏和比较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戏剧艺术体裁特点的理解。

其次,从语言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老舍说:“对话是对一个人物最有力的描述。”对于文本《雷雨》,我想评论一下人物语言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比如周朴园听出石萍的无锡口音后,想起往事,当时称石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很乖巧”。知道真相的石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悲愤交加。于是她反复讽刺意味深长地说“她不是小姐,也不贤惠,听说也不礼貌”,可见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不满。在本文中,这些例子不胜枚举。那么,如何欣赏呢?什么样的方法效果最好?我觉得,结合班级积极热情的特点,组织学生分组表演,可以在课堂上表演,也可以以“戏剧节”的形式表演;您可以从文本中执行摘录,执行摘录以外的部分,或者再次执行摘录。相信这样的活动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他们的高中生活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再次,从冲突的角度,可以理解戏剧所揭示的社会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剧”是一种矛盾和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的主题就隐藏在矛盾和冲突的背后。只有引导学生理解“冲突”,分析“冲突”,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梳理思路,找到主要矛盾,才能让学生理解戏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戏剧的主题。如《雷雨》中,周与鲁家族因情感冲突、血缘纠葛、命运变迁而产生的诸多复杂冲突。这些冲突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人物命运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想,如果你善于找到文中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那么你就会对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四,从“经典”入手,回望“经典”的“救世”价值。

我们知道,“经典”的真正价值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于它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断的阅读,不断的创新。所谓“回顾”,就是站在“当代”的“观点”上,用今天的眼光去发掘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拯救世界”的价值,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对我们今天生活的指导意义。比如,我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周朴园对石萍的行为是“玩”还是“爱”?石萍以后还能避免悲剧吗?我们这个时代还有“石萍”悲剧吗?我认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自由发言等方式。如果有时间,我们甚至可以结合当今时代女性人格和事业独立的社会现实,如恋爱自由的意义、掌握恋爱命运等,组织辩论赛,加深学生对文本“经典”的理解。

第五,从节选入手,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主动性。

选文只是全剧的第二幕。这种“截选”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了扫除这个障碍,我想让学生提前阅读整部剧,甚至观看这部剧,让他们充分掌握这部剧的剧情和人物发展的过程。

通过我的指导和帮助,如果学生们能够欣赏到戏剧语言的艺术美,开始了解戏剧作品的文化品位,那么我们会为自己的努力感到骄傲和高兴。

3月21日

俗话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想法虽多,但能否落实并取得成效,实在令人担忧。

3月23日

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整理思绪,记录教训了。淡淡地忽略它,让我想起短短的上课时间里涌现出来的精彩瞬间,让我再次惊叹我的学生。

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原著后,找出一个自己感兴趣、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问题描述得具体、清晰,以便在学习材料时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我开始以为“学生云”可以问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没想到他们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些问题。

1曹禺是如何创作出《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的评价是什么?

2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与鲁世平、祎凡及其三个儿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透露出怎样的形象特征?

3樊沂的“怪癖”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和周朴园有什么矛盾?我们如何看待她与周平的感情纠葛?你怎么看待她的粗暴和叛逆?

你如何评价周平这个角色?你怎么看待他和樊沂、四风的感情纠葛?

5鲁大海、桂露、司峰和鲁世平属于同一个班级。他们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谈谈鲁大海这个角色在剧本中的意义。

为什么周冲最终成为悲剧的受害者?导致他毁灭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评价他?

在你看来,《雷雨》是爱情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

.........................................................................................(其他问题省略)

这些问题从角度和深度上都超出了我的想象,也超出了高二学生的思维水平。当然,不可否认其中肯定有抄袭的成分。但是同学们愿意去追求和思考,至少说明他们开始关注这些内容了。难道不令人欣慰吗?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一直采用“问题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可惜时间有限。第二节课,我只能分析节选中周朴园和鲁世平的性格特点,所以我对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价值的主要问题,然后让这些问题回归学生,引导他们去探究。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小问题也就解决了。在讨论周朴园的人格特征时,我只把这个问题总结如下

周朴园真的想念鲁世平吗?

如果真的爱陆世平,为什么周当着的面严厉批评陆世平,然后用金钱收买她?前后是不是有些矛盾?

问题一抛出,立刻激起千层浪。一些学生认为他是资产阶级的一员。在他的人生观中,采矿、家庭和女人都是他的资产。他有权杀戮和掠夺。他是剧中的中心人物,耀眼却又讨厌。他自私冷酷,是个十足的流氓。也有同学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必须这样做,值得同情,不能为了强调阶级性而忽视他的人性。突然间,我觉得周朴园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最可贵的。曹禺先生说,“我是带着一种悲悯的情怀写剧中人物之间的纷争。真心希望看剧的人也能以慈悲的眼光看不起地面上的这群人。”所以在解读人物的时候,我鼓励并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人物,解读自己。可惜由于懒惰,没能及时把同学们的精彩观点写下来,成了永久的遗憾,至今未能释怀。

3月24日

谈论我们班举行的戏剧表演。我得给我们班的同学看看,她热爱文学,在表演方面也挺有天赋的。在班上的话剧表演中,她扮演了四凤的角色。我对她的表演的评价既大胆又感性。当她大声哭(我观察她真的哭了)喊“妈妈”的时候,全班顿时鸦雀无声,就连刚才还在取笑她的男同学也沉默了。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我的学生。她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来发泄自己的感情。我想,如果允许我这么做的话。不,我现在可能有很多心事,不能像她那样洒脱,虽然她的表现有点过分。事后,我当着学生的面说出了我的感受。我鼓励周卓平朝这个方向努力,会有收获的。当时,我看到了她眼中的光芒!

恰逢高二参加“戏剧节”演出的节目是《雷雨》。我们在全年级选演员,我推荐了她。但是她参加“四凤”活动没有成功,我不忍心看到这样一个热爱表演的学生失去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根据她的表演特点,我为她选择了阮的剧本,在里面她扮演了一个“疯女人”。结果她成功了!那一夜,她光芒四射,表演到位。她成为焦点,被评为“最佳女配角”。以下是她演出后的感受——《比烟花还寂寞》。

《阮之死》演出后,我深深怀念剧中的点点滴滴。我把它们写在花瓣般的岁月上,让它们在诗意的风中飘荡,纪念这如歌般的日子。

我个人心里有一种小气的表情,哪怕只是一瞥,一碰嘴。一个人的时候,我的脸完全是冰冷的,所以我的父母从来不相信我会演戏。身边的同学习惯了我一天的沉默,所以会对我的表演风格感到惊讶。和我一起行动的人会知道我行动迅速。如果我要度过整个晚上,我会发呆,忘词,走错一步等等。所以我在排练的时候,会经常迟到,翘练等。,而且我感觉只需要排练三次。第一次,我会从理论上分析人物的背景、身份、经历,从而推断她在什么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做。第二遍,我其实是在想我演的这个人是怎么想的,从眼神、眉眼、笑容到手势,到最后的姿势,哪怕只是微微的皱眉、混乱的眼神,这些极其细腻的表情都是必须要做的。第三遍分析了站的位置,人物的动作以及如何发自内心的代入自己。我唯一独特的地方是,没有人会知道我在最后的表演中会做什么或说什么。

在阮那里,我被安排从头到尾拿着一个玻璃酒杯。但是那天晚上表演的时候,我拿着的玻璃突然变成了扇子,然后加了很多动作,这是彩排里从来没有的。如果我局限于用标准化的方式行事,我会失去所有的热情。别人说我在场上会很兴奋,我承认,因为我在场上会即兴发挥很多想法,会带来不可预知的结果。我也会看看我对面玩的人会不会很机智。如果是这样,我会毫无顾忌的补充一些问题,然后她会熟练的回答,把指导老师搞糊涂。我们会在舞台上背着观众笑。

但我不认为这部剧的成功有我的功劳。我只是没有犯一些低级错误。心里充满了感激,感激逍遥老师的指点。她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导演。

演出结束后,我拉着巨大的裙盖,独自走回宿舍。一路上没有人。想到刚才闪烁的灯光和拥挤的人群,我感到非常空虚,然后我疲倦地睡着了。希望明天醒来的时候,别人不像以前一样认识我。我和往常一样沉默,安静的做事。想学表演的人经常对着墙动情地说一些话,而我只是需要更真实的自己,更真挚的感情。

看了她的文章,我深有感触。古人云:“玉粗而磨。”学生就像一块粗糙的玉石,我们需要切割多少!的确,通过这次活动,周卓平的艺术感悟得到了提升,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她在排练中学会了合作和欣赏。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愉快的呢?

3月25日...

《雷雨》这一课终于上完了,但心里却遭到了一场大雷雨的袭击。从教以来,我一直喜欢思考什么是好课。我的想法在这节课上实现了吗?是否达到了想象中的教学效果?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次上完课,感觉都不一样。我的情绪很高,为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而高兴,有时也会因为学生的不情愿或气氛的沉闷而感到无奈。有学生的因素,也有我的因素。如果经典的文章不是我们老师经典的那该有多好笑!

虽然我在《雷雨》的学习中有很好的自我概念,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能体现戏剧语言潜台词的对话,在文本中随处可见。我按照课文的顺序一个一个的评论,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但是这些精彩的片段在文中相隔甚远,所以上课就像流水账,脉络不明,课堂凌乱。但是如果选取片段的话,遗漏了很多知识点,看起来也不服气。所以,我经常想,我们该怎么去戏剧单位?每篇文章都是这么精心制作的吗?学生对戏剧体裁有整体了解吗?另外,我们的课时确实有限。怎样才能教好戏剧单元?

有鉴于此,我想知道是否可以有一种“戏剧单元综合活动教学法”,整体思路是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我编、我演、我评、我感受”的活动,发挥学生的形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才华得到展示,能力得到提高。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设计自主阅读大纲,学生阅读整个单元,并以书面形式回答大纲中的问题。

2学生获取信息

教师提供网站和资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单元的作者、创作背景和相关情节,学习写剧本、表演和欣赏戏剧的知识。

教师的专题指导(大班形式)

通过老师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整体感受戏剧常识,观看戏剧《雷雨》,培养学生对戏剧的欣赏、表演和评价能力。

(C)小组合作探索、编写或创作剧本

可选书名有《药》、《守财奴》、《陷阱人》、《杜十娘的暴怒宝箱》等。

(4)介绍和评价成就

每个班选一个全年级的优秀成绩。评审团评估并颁发奖项。

这个想法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精力,老师也要付出很多劳动,但我觉得可能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毕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

后记:人们经常用“老师”这个词来形容老师。“匠人”这个词有多可怕!的确,时间久了,我们的教学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或许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忽略了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教学和创新的艺术。今天,我在做叙事研究时,发现教师的日常生活与精彩生动的生活色彩教育教学故事联系在一起,它们不仅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叙事的良好素材。我试图通过这次回顾性的反思,让自己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了解更多的教育,让自己的教学更有艺术感,更有力量。如果我那些不成文的东西能给你带来一些感悟,我就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