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申不害、韩非之间的思想有何异同?谁更能代表法家呢?

商鞅、申不害两人各有侧重点,而韩非子则是后世公认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如果说谁是法家代表者,那么商鞅是实践派的代表,韩非子则是理论派的宗师。

商鞅、申不害,以不同思路推进秦、韩两国变法,效果截然不同

我们先看看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的基本情况。

商鞅(即公孙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9年,内容主要集中于对秦国社会各阶层的约束、管理和奖惩上,比如:

禁止私斗、鼓励为国作战,以军功换取爵位;

设立连坐制,若举报他人违法行为,可按照在战场上杀敌的标准进行奖赏,反之则进行严惩;

因偷奸耍滑而导致贫穷的,直接收为奴隶,也就是说,必须得干活,尤其是打仗和种地,即?农战?;

即使是王室宗亲,如果没有建功立业,也得被从宗族中踢出;

这还不算完,所有人的待遇,细致到穿什么衣服、能雇多少个佣人、死后墓前种几棵树,都与功劳、爵位严格挂钩。

而这一变法的效果也立竿见影: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段话就不需要解释了。商鞅变法,让之前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秦国精神面貌、社会秩序为之一变,国力也随之暴增,其后就开始了吞并天下的步伐。

而申不害变法开始于八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51年,对于其具体措施,史书中记载得非常精简。《资治通鉴》中用了八个字:?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即为对内整顿政风,对外与各国四面逢源;《史记?韩世家》中仅有四个字:?脩术行道?,即:运用驾驭群臣的权术来治国。

而韩国的变法效果就比秦国差得远了,《史记》里说:国内得到治理,诸侯国没来欺负我们;《资治通鉴》中则称:申不害在世的15年里,国治兵强。

但在申不害死后,韩国彻底沦为了鱼腩,成了其后100多年中秦国眼里的头号软柿子,年年被动挨打、毫无抵抗之力,直至首个被灭。

为什么两大变法差距如此之大?后来的韩非子点出了原因。

战国晚期的韩非子,点出两大变法的不足,整理出系统的法家理论

对于这二位前辈的变法,《韩非子?定法》各用了一个字进行总结:

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

即?术?和?法?。

所谓?术?,可以理解为国君掌握生杀大权,依据臣子的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实际表现考核成绩;表现的好,赏,反之则惩。同时,国君行事还要够隐秘,让下属难以揣测,虚实结合、不动声色间明辨忠奸、察觉是非,说白了,这就是国君操纵、掌控臣子的权谋,即帝王权术。

而?法?则容易理解的多,首先由官府明文公布法令、确立赏罚制度;其后在全国推行,对于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对于触犯法令的人进行惩罚,将功名利禄与具体的功绩进行绑定,将国家各阶层紧紧捆绑在国家战略目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