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成语故事典故
故事典故:据说,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流,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个名叫崔淘的,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崔流和崔灞,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成语用法: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用于人或其集体、组织,含贬义。?
运用示例:北宋·王谠《唐语林·补遗》:1. “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谭者称:‘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2. 清·普朴《孽海花·第三四回》:“皓冬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勾结成一伙 臭味相投
成语辨析:沆瀣一气—? 臭味相投 同:两者都可指因坏思想、坏作风相同而合得来。
异:①沆瀣一气往往还含有“勾结成一伙”的意思,而“臭味相投”则没有。②“臭昧相投”仅用于人,而沆瀣一气除了人,还能用于人的集体、组织。③“臭味相投”的“臭”读“xiù”时,表示“气味相投”,为中性成语;而沆瀣一气为贬义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