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统照的小说充满爱与美?
在王统照的小说创作中,从一开始就是对“爱”和“美”的神秘思考和执着追求。这与他的新诗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雪后》、《沉思》、《微笑》、《柱间的屏障》等小说几乎没有刻画人物的意图,而贯穿这些作品的基调就是表现“爱”与“美”的幻灭。在早期的小说创作中,王统照显示了他善于体验和表现自己和人物情感的艺术才能,并通过沉溺于内省的“沉思”赋予了人物特殊的色彩,但其中夹杂着虚妄的幻想和用笔造成的停滞。在1922写下《湖边的童语》,透露出王统照小说创作走向新方向的迹象。对孤独的旅行者的梦想的描述让位于对下层工人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当年美妙的童声被现在苦涩的“童语”掩盖了,纯真童心的颂词才真正有了实际内涵。纵观王统照从1920年代前期到1940年代的创作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他从未放弃符号的艺术手法。早期的小说,如《沉思》,用女性人体模特来象征艺术之美,或用女囚的“微笑”来象征人类的爱,或用儿童的雪楼来象征人类美好的理想,艺术手法和思想大同小异。在五四时期的小说界,这是独一无二的。《海难》、《沉思》等作品不同于现实主义的纯粹客观性和浪漫主义的纯粹刺激性,能给读者一些迷茫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