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说你不喜欢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由
第一,从创作背景来看:
1926年创作《朝花夕拾》之时,面对着再一次离开家、离开自己亲手创建的北京的家庭,历经家庭的分裂、情感的重创、社会舆论的打击、政敌的围攻、反动军阀政府的通缉等等压力之下的鲁迅,心灵倍受煎熬。他甚至厌倦了北京的生活,在种种情势的逼迫下,他来到厦门大学以求心灵的调整。然而刚来就觉得无聊,厦门大学的形势不仅与全国形势格格不入,与鲁迅的心态也格格不入,他又一次感到失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摆脱孤寂苦闷和世间纷扰的自我慰籍。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具体时间是在他被迫离京南下厦门不久的1926年9月18日,此时,他的心灵世界里充满了孤寂和苦闷。
他对于写作此文和写作这一时期的其他文章时的心境和情境曾有过简洁的说明:“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这些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在这种心境和情境下,他那关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趣生活和书垫生活的回忆,就像镶嵌在他心灵荒漠上的一片绿洲,慰籍自己,拂去尘劳,以求得心灵的平衡与安宁,同时也抒发出他对童年时期故乡、故园、故人的眷恋之情。设身处地,可想而知,作者写作这样的回忆散文—魂归故乡、回望故园、与故景故人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生活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是一种精神自我慰籍的过程,是一种使自我精神得以安适的创作。
的确,就一般意义而言,现实越是不如意,越是容易唤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更何况这些回忆是鲁迅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路标呢!所以我们说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传递出一种无奈的气息,这是在不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心态及史料情况下很难看出来的情绪,而传统观点将文中抒情诗一般的百草园风光描写,抒情散文一般的百草园中捕鸟的描写以及三味书屋中师生对话、先生命令读书、“我”偷偷描画等情节作为对比评判的对象,从而得出单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结论,则曲解了作者的本意。因此,我认为,从背景来看,这篇文章与《朝花夕拾》的所有文章一样,重在描述作者深深的足迹,它是鲁迅心态的反映,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
楼主采纳我吧,我打字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