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小说中的人物是如何设定的?

对于故事的主角来说,他有两个必要条件:同理心和欲望。

主角一定要让读者产生认同感,也就是觉得这个角色和“我”或者身边的人很像。这样读者就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转移”到主角身上,和主角一起体验故事的发展。换句话说,主角必须是“真实”的。

有一些常用的技巧来描述人物的共情。

主要有两种:

首先是着重刻画人物的一些缺点。

二是强调人物的一些习惯或爱好。

这是主角不可或缺的情节特征。

因为主角的“欲望”直接决定了故事的主线。

比如励志故事中,主角的“欲望”是达成目标,实现梦想;在浪漫的剧情中,主角的“欲望”是和他爱的人在一起。主角也可能有潜在的欲望,也就是实际的真实的欲望。比如男主角表面的欲望是彻底打倒男主角,而真正的欲望是两人相爱。

由此,从主角的欲望是单纯的还是分为表面欲望和真实欲望,我们可以把故事的编剧线索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主角有单纯的欲望,男主角推动女主角去实现这个欲望。

第二类是主角有潜在欲望。在这种设定中,男主角一般会处于阻碍女主角实现其表面欲望的地位。

对于主角的整体设定,应该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背景设置;

二是现实生活设定。

首先是背景设定。

背景设定包括主角的背景。她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小说发生前她经历了什么?这些内容主要是故事之外的,当然也可以作为回忆或者背景说明。将内容设置在故事之外,主要是为了让主角的性格更加鲜明。

一般来说,主角的背景设定可以分为三类:

一种是创伤。

另一个是温暖体贴。

最后一类是寻求存在感。

在三种背景设定和常规角色模式下,不同感情的人也可以交叉组合。

现实生活设定,表现在三种状态:职业生活,个人生活,私人生活。

职业生活:指直接穿越故事主要情节的部分。

个人生活:包括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

私生活:小说大部分都是内心独白。这部分是最能体现人物深层个性的部分。

以上三部分:职业生活、个人生活、私人生活,* * *同构成了读者在小说中直接看到的人物。这三者缺一不可,因为缺少一些描写会大大降低人物的可信度,让剧本显得粗糙。

利用以上方法,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具有故事发展可能性的多层次人物。

背景设定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作为戏剧冲突的原则,人物要有与内心相悖的表面人格。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决定了角色本质上是一个孤独安静的人,那么她的表现就应该更加阳光开朗。这样,她一个人忍不住哭的时候,就会有紧张感。

在主角的塑造上不能采用冲突的方式来构造人物。尤其是校园写作。因为作者的驾驭能力有限,如果把主角当成一个性格矛盾的人,很可能会写得不伦不类。

但在情感故事中,人物自身性格的冲突是不可或缺的。

相反,在塑造主人公的性格时,人物设定往往更强调主人公性格本身的冲突,因为双重性格更容易体现神秘感。所以,一个有着悲惨过去的英雄,通常会有一张开朗活泼的脸,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是幸福的;而如果一个英雄是冷漠的,那么他的内心应该是细腻敏感的。

一个技巧是突出角色的明显缺点;这样可以起到塑造更活泼的角色,增强亲和力的作用。

此外,一些细节也可以设置清楚,比如口头禅、特殊爱好、习惯性动作等等。但总的来说,对于青春校园小说来说,细节不应该设置太多。过多的细节会模糊人物的轮廓。细节的设定需要与小说的整体意境相一致。

故事的主人公一定有强烈的“欲望”,实现这个“欲望”是故事的主要线索。所以主角“欲望”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故事的走向以及其他主角、反派、配角的设定。

一般来说,主角的“欲望”有两种类型:

一个是实现特定事件的愿望。

主角的“欲望”是可以引出的,一般是贯穿事件的故事,事件的线索非常容易梳理。

但是,以事件为导向的故事,马上就会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事件的线索里没有情感;换句话说,主角的情感线索会脱离事件线索,造成故事的混乱。究其原因,一般以事件和悬疑为导向的故事原型并不是少女文学,而是推理小说等更男性化的文学类型。在这类小说中,情感只是调料,故事的逻辑结构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主角的“欲望”一定和另一个主角有关。

另一种是情感欲望。比如我想改变自己,我想寻找精神支柱,我想不再孤独。

如果主角有强烈的情感欲望,就能清晰地导出一条情感线索。对于这种类型来说,故事的段落结构不是很清晰,所有的故事桥段都是为人物的情感脉络服务的。这类人物“欲望”多见于都市言情小说。

这样的线索更容易导致故事结构松散。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在开头着重营造主角的心理,她的内心需求,人物的背景和关系。处理的重点是将读者代入这样的心理状态。在阶段,逐渐引入强烈的事件线索,加强节奏。

在一个故事里,两种欲望可以共存。比如最常见的励志小说,主角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她内心的渴望是改变,寻找一个更存在的自己。但两者必须有个主次,以免混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