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读作tān dīng rù mǔ。

一、摊丁入亩的释义

摊丁入亩,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我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的废除。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摊丁入亩的出处

摊丁入亩出自《清史稿·食货志》,原文“康熙五十三年,令直隶巡抚于有意丁多之家,匀摊丁银,每粮一石,加银一两,每户丁多粮少者,以丁计之,每丁加银三钱;粮多丁少者,以粮计之,每粮一石,摊丁银一钱。”

原文描述了摊丁入亩制度的基本概念,将丁税纳入田赋中统一征收。对于每个家庭,丁多粮少,就按照丁的数量来加征银两;粮多丁少,就按照粮的数量来摊派丁银。这样做的目的是简化赋税制度,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摊丁入亩的造句

1、摊丁入亩制度在清朝时期被广泛推行,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

2、在实行摊丁入亩的地方,农民不再需要为丁税单独缴税,而是将其纳入田赋中统一征收。

3、摊丁入亩的实行简化了赋税制度,减少了官府任意加税的可能。

4、摊丁入亩对于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5、在清朝时期,摊丁入亩制度被认为是一种进步的赋税制度,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摊丁入亩的实行也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在实行摊丁入亩的地方,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8、摊丁入亩制度对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9、在清朝时期,摊丁入亩制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

10、摊丁入亩制度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终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