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曾经想改立李恪为太子,为什么又放弃了,是不能还是不想?

表面上是因为吴王李恪不是嫡子并且李世民已经立李治为太子不能朝令夕改,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李世民选择太子,选的不止是太子这个人,更是这个人背后的政治势力。与其说他是要把江山交给晋王李治,还不如说他是要让支持李治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继续自己的统治思路。而吴王李恪没有办法得到他们的支持。

说吴王李恪之前,先要说清楚魏王李泰为什么没当上太子。李世民在位时,太子李承乾与第四子(长孙皇后第二子)魏王李泰相争。因为李承乾行事荒唐,虐待老师,喜好模仿突厥习俗,还宠幸男宠;而李泰甚得父亲欢心,仿效李世民设十八学士,也招揽读书人研修典籍,故而李世民心中二人份量此消彼长。最后逼得李承乾密谋发动叛乱,事情败露,太子不得不废。

可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宰相,也是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以及魏征、马周去世之后李世民最信任的谏官褚遂良却表态支持更“仁义”的皇九子(长孙皇后第三子)晋王李治。最后李泰还出言威胁李治,让李世民明白了如果李泰成为太子,恐怕李承乾和李治都不能有好下场。李世民最终含泪立李治为太子,并且在其拜谢时说了“汝舅立汝”。

这是个值得玩味的细节。为什么李世民说是“汝舅”,也就是长孙无忌立了李治呢?也就是说,李世民对李治是不满意的,只是因为长孙无忌的缘故才让他当了太子。李泰、李治同为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为什么他厚此薄彼?因为李泰身边已经有一个“魏王党”存在了。

这些人多是功臣后人,包括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杜如晦之弟杜楚客等。如果李泰做了太子,今后即位,这些人必然上位,自己只能回家养老了。而李治从小就没给当成继承人培养,李世民对他的评价是“当为贤臣”。这样的皇子没人支持,如果扶他做太子,今后自己还不是随便操控吗?

而李世民本人呢?也看不惯房遗爱等人仰仗父兄余荫,一个个飞鹰走马,纨绔子弟。如果自己百年之后这些人把持朝政,那还了得?江山不是必然被败光吗?所以,看见长孙无忌支持李治,虽然也明白他的心思,但毕竟这是自己最信任的小舅子,也是和自己最合拍的“搭档”,认为只有长孙无忌才能保证他的“贞观之治”延续下去。所以,最终选择了李治做太子。

然后就看吴王李恪了。李治做太子后,李世民对他一百个不满意。毕竟这孩子太懦弱了,文才武艺也没一个拿的出手的。于是李世民又动了换太子的心,他看中了第三子(非长孙皇后所生)吴王李恪。李恪据说是最像李世民的,文武双全,他不仅像李泰那样文才出众,而且精于骑射,英武非凡,比李治不知强多少。但是,长孙无忌反对。

李世民怒了,斥责长孙无忌,是不是因为他不是你亲外甥你就反对?长孙无忌的理由也是相当堂而皇之:第一,李恪是庶出,李治是嫡出,废嫡立庶于礼不合;第二,刚刚立李治为太子,李治又没有过错,皇命岂能朝令夕改?太子岂能说废就废?李世民也无话可说。就这样,李恪与太子之位擦肩而过。

实际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不了长孙无忌的真实想法,无外乎就是两点:一来李恪确实不是自己的亲外甥,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凭什么帮你?二来李恪文韬武略,年纪又比李治大,一旦上位怎么可能任由自己摆布?所以,长孙无忌当然坚持不让李世民换太子。因为理由确实充分,李世民只能默认。

自此,长孙无忌与李恪就算结了仇,二人在朝堂水火不容。但长孙无忌毕竟掌握了李治,等到李世民驾崩,李恪没了靠山,长孙无忌也就一直虎视眈眈准备去掉这个眼中钉。正巧,房遗爱的妻子高阳公主因为不满意丈夫不能继承公公房玄龄的梁国公爵位,一直对房遗爱的长兄房遗直不满,就诬告其非礼自己。

长孙无忌看到机会来了,亲自主审,用各种屈打成招的方法把一个普通的诬告非礼案做成谋反大案,牵扯出一群朝中权贵,皇亲国戚,基本都是长孙无忌的政敌,作为李治在世最年长的兄长,高居一品的李恪当然首当其冲。就这样,李恪被冤杀。不过“天道好轮回”,此后李治不满一直被舅舅控制,借废后一事发难,武则天帮助李治扶持了一群官员,最终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长孙无忌也惨遭横死。这当然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