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先生的秦腔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如贾先生所写,不同的山川,造就不同的风俗;风俗的不同使歌剧不同。越剧如浙江人,柔美流畅;秦腔的人格就像头戴羊肚白巾,光膀子大花马甲,腰系水牛细羊皮鞭的秦川:憨厚,但又不乏粗犷豪放。秦腔是秦川人,秦川人折秦腔。不是吗?贾老师写的虽然是秦腔,但是可以把整篇文章仔细看一遍。我不仅能用耳朵听到震耳欲聋的秦腔曲调,用眼睛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看到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的各种面孔,用鼻子闻到黄沙和包子的香气。尽管我没听过秦腔,没去过秦,没尝过羊肉泡馍,但我能感受到一切。
秦腔与秦地区的秦人关系密切。它虽不能八百里冲出秦川,却延续了数百年,一方水土一方人情。从明代中期到现在,秦腔已经不仅仅是作为西北地区的一种剧种而存在,而是已经完全融入了百姓的生活,成为劳动人民的生活元素之一。唱戏,去看歌剧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没有这部剧,就没有情感的寄托,开心不开心都无从言说。在这一点上,歌剧绝不逊于摇滚。我突然想起《北京人在纽约》里的一段话——刚到纽约的时候,王其明大公的餐厅里摆满了压抑的菜肴,突然他喊了几个黑头咏叹调,让他憋住了劲,引得伙计们鼓掌,当然也释放了他压抑的心情,够开心,够爽。京剧如此,与西北的秦腔相比。
总之,我有一种感觉,如果越剧是织女手中的绣花针,那么秦腔就是宋武腰间的短哨棒。秦腔虽然厚重,但也厚重有特色,有风格。男声阳刚,女声动听有骨,如同回荡在黄河边上的雄壮锣鼓,气势磅礴。
贾先生是用一纸对家乡满满的爱写下了这部秦腔。其实他写的不是秦腔里的人,戏和人的脾气一模一样。我想,想在秦川宝地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一定要先听秦腔,不要嫌它烦,仔细品味,里面充满了最淳朴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