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反应第二》释义
反应第二
题解
《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游说下”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反覆》。“反应”是一种回环反复的思考方式。反,谓反观对方;覆,谓审察自己。反,反过来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覆,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后,再审察自己现在的做法。反应是指投石问路以观回应,再行对策之术。本篇作为一种游说之术,主要含义是:无论是在计谋时,还是在游说前,首先必须要了解清楚对方的情况,然后以自己的情况推测对方的实情,做到知己知彼。陶弘景题注曰:“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而更思,必有以应也。”尹桐阳曰:“《说文》:‘反,覆也。’《尔雅》:‘应,当也。’不合者反覆而使之合,其终必归于当,是谓反应。圣人审慎之至策耳。”
古之大化者[1],乃与无形俱生[2]。反以观往,覆以验来[3];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4]。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5]。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6],不可不察[7]。
注释
[1]大化:天地万物的造化。即混沌初开,阴阳变化以生天地、化育万物的自然界生成与变化的过程。在《鬼谷子》中,这一过程为圣人所掌控,如《捭阖》篇曰:“捭阖者,道之大化。”陶弘景注:“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尹桐阳曰:“圣人以大道化物,因名圣人曰大化。”
[2]乃与无形俱生:陶弘景注:“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也。”无形,道,这里指事物的本原,阴阳变化的法则。《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3]反以观往,覆以验来:俞棪曰:“《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此反覆之说之所由本也。”反,同“返”,回来。往,历史。覆,回,回复。来,未来之事。
[4]“反以知古”四句:陶弘景注:“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覆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5]“动静虚实之理”三句:陶弘景注:“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理不合于今,反求诸古者也。”动静,行动和停止。
[6]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陶弘景注:“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于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7]不可不察:陶弘景注:“不审则失之于几,故不可不察也。”察,仔细考察。
译文
古代普育众生的圣人,都是与大道***存的。他返过去观察以往,回过来验证将来;返过去了解古代,回过来了解现在;返过去了解别人,回过来了解自己。动和静、虚与实的道理,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返回去研究古代的历史,考察前人的经验,从而寻求出正确答案。事情往往是要通过研究古代而验证现在的,这是圣人教导给我们的,我们不能不仔细考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1]。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2]。言有象[3],事有比[4],其有象比,以观其次[5]。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6]。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7]。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8]。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9],常持其网驱之[10]。
注释
[1]因其言,听其辞:陶弘景注:“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听辞,则所得明。”因,根据,依靠。
[2]“言有不合者”三句:陶弘景注:“谓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也。”言有不合,对方言辞透露出的意思与己方想要得到的不相符。反,反复。求,探求。应,反应,应和。出,露出(真情)。
[3]言有象:陶弘景注:“象谓法象。”象,象征。
[4]事有比:陶弘景注:“比谓比例。”比,并列,类比。这里指同类事物。
[5]其有象比,以观其次:陶弘景注:“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次,后边。这里指言辞背后隐藏的意图。
[6]以无形求有声:陶弘景注:“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比谓比类也。”
[7]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陶弘景注:“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曰‘合事’。明试在于敷言,故曰‘得人实’也。”钓语,用作引诱的话。俞樾注:“钓语,谓人所隐藏不出之言,以术钓而出之。”
[8]罝网:原指捕兔子的网,这里指捕野兽的网。
[9]“多张其会而司之”四句:陶弘景注:“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言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故曰钓人之网也。”俞樾曰:“盖谓钓取人之言语,合之其人之行事而得其实,犹之乎张罝网而取兽也。”会,聚集。这里指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司,通“伺”,侦察。道,这里指方法,即说话恰如其分。
[10]常持其网驱之:陶弘景注:“持钓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
译文
别人在说话,是动;自己沉默不说,是静。要根据对方说的话,听出对方言辞中透露的真实想法。对方言辞中透露出的意思与己方想要得到的不相符,便反复询求,对方一定会应和,把真实情况说出来。语言常常使用象征的手法,事物一定有可供类比的先例。有了象征和类比,就可以观察对方下一步的想法和言行。所谓“象”,就是用语言象征所要表达的某种事物;所谓“比”,就是用言辞反映可供类比的先例。然后,根据无形的道理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启发诱导的话如果符合事理,便能使对方回答,从而了解到他的真实情况。这就像张着兽网捕猎野兽一样,只要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多设一些网,伺机观察等候着,就一定能捕捉到野兽。方法适合事理,对方当然会自己说出一切,这便是一张钓人的网,自己经常拿着这张网驱使对方,使其为我所用。
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1]。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2]。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3]。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4]。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5]。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6]。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7]。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8]。
注释
[1]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陶弘景注:“或乖彼,遂不言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变常易网,更有以象之者矣。”高金体说:“其不言无比者,彼人犹不相应也。”尹桐阳解释说:“无比则彼情不能见。”不言,沉默不言。无比,没有用来做类比的信息。
[2]“以象动之”四句:陶弘景注:“此言其变也。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心,则其情可见,因随其情慕而牧养之也。”报,回应。牧,治理。
[3]“己反往”四句:陶弘景注:“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以定邦家之基也。”己反往,彼覆来,意即我们发出揣测言辞,对方应答,如此多次反复。定基,确定基本的策略。
[4]“重之袭之”三句:陶弘景注:“谓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后重之袭之、反之覆之,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也。”袭,重复。
[5]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陶弘景注:“圣人诱愚则闭藏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诱,引导。
[6]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陶弘景注:“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冥会。夫鬼神本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变鬼神,像神鬼一样变幻莫测。
[7]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陶弘景注:“言既变而当理,然后牧之之道审也。”当,适当,合理。审,详尽,周密。
[8]“牧之不审”四句:陶弘景注:“情明在于审牧,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于情明,故不明则不审。”
译文
如果对方沉默不言,或者其言辞中没有用来做推理、类比的信息,这时就要改变谈论的方式。用“象”的方法打动对方,投合对方的内心想法,了解他的真情,从而控制他。双方一来一往,反复交谈,而且语言有象征反映的内容,又有可供类此的先例。因此,在反复交谈中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基本情况,确定基本的策略。然后,反复地推敲琢磨,反复地试探、诘问、观察、验证,以使其表达的语言准确无误,任何事都可以从对方言辞里探知。圣人诱导愚人和智者的方法不同,但都可以确定无疑地取得成功。所以,自古那些善于从正反两面反复了解事物的人,往往能采用神鬼不测的变化手段来了解真实情况。他的变化适当合理,他的观察非常周密。如果观察不周密,得到的情况便不清楚;得到的情况不清楚,决定的基本策略便不周详。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1]。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2]。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3]。
注释
[1]“变象比”三句:陶弘景注:“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有言,我乃还静以听之。”反辞,对方反应的言辞。还,返回。
[2]“欲闻其声反默”四句:此句承《老子》而来。《老子》第三十六章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使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陶弘景注:“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敛;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反,反而。敛,收拢。与,给予。
[3]同声相呼,实理同归:陶弘景注:“欲开彼情,先设象比以动之,彼情既动,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阴,声同必应,故能实理相归也。”高金体说:“蛙鸣鳖应,类自相从。”
译文
灵活运用象征和类比,对方一定有反应的言辞,然后自己返回来听取。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张开,反而要先收拢;想要上升,反而要先下降;想要夺取,反而要先给予。想要使对方坦诚相见,就用象征性的语言试探,并说出先例,从而诱导他发言。声音相同自然会彼此呼应,看法一致就会走到一起。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1]。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2]。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3]。皆以先定为之法则[4]。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5]。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6]。虽非其事,见微知类[7]。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8],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9]。
注释
[1]“或因此”四句:陶弘景注:“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也。”上,上级,君主。下,臣下,民众。
[2]“此听真伪”三句:陶弘景注:“谓真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此,指以上的方法。情诈,真诚和欺诈。
[3]“动作言默”三句:陶弘景注:“谓动作言默莫不由情,与之出入。至于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见其式也。”动作,举止。见,表现。式,模式。
[4]先定:预先的决断。
[5]“以反求覆”三句:陶弘景注:“反于彼者,所以求覆于此。因以观彼情之所托,此谓信也。知人在于见情,故言用此也。”托,寄托。
[6]“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四句:陶弘景注:“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后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雄雌也。”雄雌,高低、强弱。
[7]见微知类:陶弘景注:“谓所言之事,虽非时要,然观此可以知彼,故曰见微知类也。”微,微小的征兆。类,同类的事物。
[8]符: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材料有竹木或金玉,上面书写有文字,剖分为二,当事双方各持一半,使用时验证两半是否相合。
[9]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陶弘景注:“闻其言则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故量能射意,万无一失。若合符契。螣蛇所指,祸福不差。羿之引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于此。故以相况也。”螣蛇,传说中能飞的神蛇。郭璞云:“龙类,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也。”羿,后羿。神话中善射的英雄。矢,箭。
译文
或者顺着这种道理,或者顺着那种道理,或者用来侍奉君长,或者用来管理臣民。这就是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举止,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种方法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事先确定法则。通过反复的言辞试探,求得对方答复,再观察分析他所寄托的内容。使用这种方法,自己要保持平静,才能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他所说的事情,探讨万事万物,分辨实力强弱。即使对方所说的不是自己当前急于了解的事,也可以凭借微小的征兆推知同类的情况。这就好像要想了解别人而能深入他的内部,从中知悉对方的能力,捕捉对方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不差分毫,像螣蛇所指祸福不差,像后羿射箭一样百发百中。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1]。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2]。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3]。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4]。如阴与阳,如圆与方[5]。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6]。进退左右,以是司之[7]。己不先定,牧人不正[8]。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9]。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10]。
注释
[1]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武强调知彼知己,而且知彼在前,知己在后,可见知彼比知己更加重要。《鬼谷子》则更强调知己。陶弘景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先须自知也。”始己,始于己,从自己开始。
[2]“其相知也”四句:陶弘景注:“我能知彼,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后圣贤道合。故若比目之鱼,圣贤合则理自彰,犹光生而影见也。”相知,相互了解。比目之鱼,据说是一种只有一只眼睛的鱼类,所以常常是两条鱼并排在一起游行。见,同“现”。
[3]“其察言也不失”三句:陶弘景注:“以圣察贤,复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也。”燔骨,烤熟的骨肉。燔,烧,烤。
[4]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陶弘景注:“圣贤相与,其道甚微,不移寸阴,见情甚疾。”微,微妙。见,发现。
[5]如阴与阳,如圆与方:陶弘景注:“君臣之道,取类股肱比之一体,其来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阴与阳;其相形也,犹圆与方。”阴与阳,圆与方,皆相对应。这里泛指一切事物。圆,指圆融灵活的方法。方,指方正直率的方法。
[6]“未见形”四句:陶弘景注:“谓臣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君当以圆道之,亦既出潜离隐,见形之后,即以才职任之。”《本经阴符七术》曰:“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道,通“导”,引导。事,从事,办理。
[7]进退左右,以是司之:陶弘景注:“此言用臣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准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司之。”进,前进,任用。退,后退,隐退。左,向左,贬谪(左迁)。右,向右,升迁(右调)。司,主管。
[8]己不先定,牧人不正:陶弘景注:“方圆进退,己不先定,则于牧人之理,不得其正也。”
[9]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陶弘景注:“用事不巧,则操末续颠,圆凿方枘,情道两失,故曰忘情失道也。”忘情,遗忘真实情况。失道,偏离正道。
[10]“己审先定以牧人”四句:陶弘景注:“己能审定,以之牧人。至德潜畅,玄风远扇,非形非容,无门无户。见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谓之天神也。”形容,形状和容貌。
译文
所以,了解外界事物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先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别人。双方互相了解,志同道合,就好像比目鱼一样形影不离。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言辞,就好像发出声音就会有回声一样;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表现,就好像有光线就会出现阴影一样。了解自己的人,审察别人的言论就不会失误,就像用磁铁去吸铁针一样简单,也像用舌头去吮吸烤熟的骨肉一样容易。他结交别人,方式微妙,他发现情况,反应迅速。他的方法,有时阴柔,有时阳刚,阴柔与阳刚相互结合;有时圆融,有时直率,圆融与直率相互搭配。如果情形还不清楚,便采用圆融灵活的方法来引导对方;如果情形已经清楚,就用方正直率的方法来处理事情。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总之,不能先了解自己,就不能驾驭对方,处理事情就不会巧妙,这便是“忘情失道”;自己先确定斗争策略,再去管理别人,策略就会巧妙而不露痕迹,没有谁能懂得其中的诀窍,这就是获得对方实情的最高境界,可以叫作“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