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的小说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而且是成熟的标志!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疾病的无止境的探索,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的性质,揭示了人的内在灵魂。《孔伋纪》的漏洞,已经为“偷书”做了一个振振有词的借口,更是一个屡试不爽的耻辱借口。这些都描述了主人公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阿q正传》和《肥皂》用精神分析写出了阿q和四明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揭示了虚伪的灵魂。《祝福》中,祥林嫂在失去儿子后,对所有人说了一句“我真笨……”这句话,道出了祥林嫂心中的伤痕。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灵魂的巨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其小说的现代性。
鲁迅小说揭示人的精神疾病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疾病的病态社会,从而挖掘出《祝福》中“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向各地的人倾诉她的痛苦。在这里,鲁迅写了人们的反应:“这个故事挺有效果的。男人听到这些,往往会笑笑,没有兴趣地走开;女人们不仅原谅了她,而且立刻改变了轻视的态度,还伴随着许多眼泪。有些老太太在街上听不到她的话,就特地赶来听她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讲到泣不成声,他们都流下了止在眼角的泪珠,叹了口气,心满意足地走了,一边议论纷纷。”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和同情,而是通过“看(听)”转化为娱乐的“故事”:正是在“欣赏”他人痛苦的过程中,这些农村老太太欣赏了自己的表演(流下了止于眼角的泪水),她们从中得到了满足(自我升华),同时又通过叹息和评论来宣泄自己的不幸和痛苦。而在别人的痛苦和悲伤被咀嚼起来,变成“人渣”之后,又立刻“厌烦和唾弃”,并给出一个“冷而尖”的微笑:这种情绪和行为表面上是麻木和混乱的,实际上却表现出一种人性的残酷。
鲁迅借鉴西方小说艺术的长处,以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现代特征,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根本转变,开创了20世纪中国小说新形式的格局。我们应该在小说结构上借鉴西方小说灵活多变的优点,摆脱中国传统小说所采用的单线垂直结构的束缚。《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以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中心,有始有终,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模式。而是以十三篇语无伦次、略有关联的日记,按照狂人的心理活动流程来组织小说。《祝福》不遵循老的开头和结尾规则,采用倒叙结构。《向公众展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截取了生活的一个横截面,以鸟瞰式的结构将众多看客的冷漠、麻木、厌倦展现在读者面前。
由于鲁迅能够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生活内容和自己的艺术个性,独立地进行灵活的艺术剪裁,小说的风格得到了不断的创造。此外,他深得传统小说精髓,经常运用古代小说的写生手法,生动地刻画人物。语言简练、凝练、含蓄、准确,蕴含着传统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因此,他的小说既有现代感,又有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