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可以写进文章吗?
互联网一代第一次大规模参加高考。
计算机报记者仓山子李记
2007年,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又来到了我们身边。
回过头来看,1977恢复的高考已经进入了第30个年头,今年的高考有着特殊的意义:参加高考的考生基本都出生在1989左右。这一代人进入中学后,也是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阶段。毫不夸张地说,2007年的高考考生是真正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络一代”。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07年的高考首次迎来了人数最多的“互联网一代”考生。更重要的是,随着这些网生的进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网络语言,对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高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面对这样的冲击,每一个关心中国高考的人都必须思考:在高考中,网络语言到底是对个性的宣传,还是对考试严肃性的亵渎?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考生该何去何从?传统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冲击?
新闻扫描:
高考对网络语言说不!
2007年5月28日,中央电视台国际二频道在《时间1》播出了备战2007年高考的新闻,其中引用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并善意提醒考生“高考作文要用网络语言认真写”。节目播出后,人们再次关注高考作文中的语言问题。让正在进行的关于网络语言能否进入高考作文热浪的讨论再次掀起高潮。
网络语言出现在高考作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如何揭示的?我们不妨把注意力转回之前出现过的一些媒体报道:
场景一:新华网上海3月1日:3月1日起,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新闻报道中出现“少女”、“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用语,将被判定为违法。
镜头二:人民网天津视窗4月25日讯:《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近日发布后,多家媒体报道称,2007年高考作文中将禁止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尽管日前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人士出面澄清,2007年高考语文大纲中并没有明文规定高考作文中不能使用网络语言,但网络语言的使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新闻评论
目前,我国高考仍是高校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对于高考作文这种分数很高,普通人也能看懂的考试模块来说,与其关心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知识内容,不如关心它。不仅每年考前会有各种各样的预测、模拟和辅导,而且关于作文题的内容和考后答案的争论也非常激烈。
网络语言如今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高考作文的语言形式一直是有争议的,比如前几年诗歌作文满分该不该辩论。现在高考作文中出现的一些网络语言也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其中,有人反对在高考作文中禁止网络语言,有人主张采取安全的方式避免网络语言,有人赞成适当应用新语言增加创新点...争论点无非是:第一,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是否不规范?第二,作文创新能否吸收网络语言?第三,考试中出现网络语言是否应该扣分?
候选人调查
小心网络用语。
为了调查考生对网络语言的理解以及是否会在作文中使用,记者对华东某县级第一中学的理科实验班、普通理科班、文科班的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
高考作文与网络语言问卷
1.你的性别是?
男性(65%)
b女性(35%)
2.你有过上网的经历吗?
经常上网(59%)
b不经常访问互联网(26%)
c从不上网(15%)
3.你喜欢网络语言吗?
a喜欢(89%)
b不喜欢(11%)
4.你认为“酱紫”可能表达的是什么
泡菜(8%)
b .思维僵化(3%)
c像这样的(89%)
5.网络语言“潜水”的意思是
体育运动(6%)
b .网络上的隐身状态(87%)
不知道(7%)
6.如果你的意思是一个人是“BT”,你指的就是他。
一个BT下载工具(16%)
b他的性格不正常(68%)。
c他性格特别(16%)。
7.网络语言中常说一个人或一件事“in”,意思是
a很时尚(30%)
b非常保守(45%)
不知道(25%)
8.在高考作文中,你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有什么看法?
坚决不使用(80%)
b适当用途(18%)
c多用途点(2%)
调查意见
调查中,记者听到了考生对网络语言的真实看法。高三一个文科班的女生说:“我不同意高考作文用网络语言。”因为大部分网络语言比较枯燥,使用后文章内容减少。况且作文本身就是主观题,如果阅卷老师不能接受,可能会影响分数。"
另一个男生说,“我们要包容网络语言,就像当年白话文的兴起,同样吃了不少苦头。”
从考生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谁都不想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这是每一个高考参与者的行为底线。所以一般很难再有空白英雄了。为了稳,大部分人写作文都是紧扣主题,观点突出,结构整齐,卷面清晰。总之,要从内容、风格、文字上给评论者留下好印象,保持评分为第一要素。
芸芸众生中必有英才,每年的高考完美作文中总有意想不到的作品,而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恰恰是不同于大众的个性。网络语言是否是这类人才的象征性内容,确实没人敢预测。所以网络语言不是完全不能用,只是目前稳定性不强,还很难把握其内涵和价值。
教师调查
高考语言规范化很重要。
为了了解教师对网络语言的认知,记者还将同样的问卷交给了10名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师来完成。
高考作文与网络语言问卷
1.你的性别是?
男性(30%)
b女性(70%)
2.你有过上网的经历吗?
经常上网(50%)
b .不经常上网(40%)
c从不上网(10%)
3.你喜欢网络语言吗?
a喜欢(20%)
b不喜欢(80%)
4.你认为“酱紫”可能表达的是什么
泡菜(50%)
b .思维僵化(30%)
c像这样(20%)
5.网络语言“潜水”的意思是
A a运动(70%)
b .网络上的隐藏状态(10%)
c不知道(20%)
6.如果你的意思是一个人是“BT”,你指的就是他。
BT下载工具(60%)
b他是个变态(30%)。
他有特殊的个性(10%)
7.网络语言中常说一个人或一件事“in”,意思是
a很新潮(30%)
b非常保守(20%)
c不知道(50%)
8.在高考作文中,你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有什么看法?
坚决不使用(80%)
b适当使用(20%)
c多用途点(0%)
教师的观点
记者做完这套试卷后,又问高考作文中的网络用语是否要扣分,对10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
10老师中,有6位老师认为应该扣分。坚持网络语言是网友即兴创作的专用词,不能用在考试作文中。有三个老师认为不应该扣分。坚持网络语言是充满活力的语言表达,是年轻人的语言,不能扼杀网络语言。有1老师认为无所谓。他觉得特殊时期、特殊人群、特殊环境下的语言应用,当学生年龄大了,生活在现实中,自然会停止。他们现在用不用都无所谓。
屈文敬
职位:江苏某中学一级语文老师。
教学时间:10年
网络语言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适宜生长的土壤。这是不言自明的。虽然有些网络语言还很肤浅。
但也有不少网络语言生动表意,展现了原创者丰富的想象力。所以说他们是语言垃圾真的不合适。
当然,高考作文考察的是考生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如果整篇文章都是网络语言,尤其是一些普通人(指非网民)不常使用的网络语言,让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比如念密码,不仅不能体现考生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而且有宣传歪理邪说之嫌,实在让读者难以接受。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在高考中适当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比如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有利于塑造人物的性格。在描述性写作中使用网络语言是不合适的。这和中文文章中英文和全球缩写混用是一样的。关键是看目的是什么。比如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的那句“像梵灵上弹的名曲”,会比“像小提琴上弹的名曲”更机智。同时,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大师的文章中,偶尔夹杂一些英文直译词,不仅不影响文学性和严谨性,还显示出深刻的含义和魅力。但是如果到处用一些“OK”“OVER”之类的词,看起来就不时尚了,让人觉得是假洋鬼子。网络语言也是如此,用得巧妙,用错了也会被滥用!不能没事就跟着一个“笑脸”加一个“东东”。这就很尴尬了!
付强
职位:重庆市渝中区某重点中学语文老师。
教学时间:7年
我坚决反对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无论是考试作文还是文学创作,只要是文章,都要针对阅读对象。考试考的就是这种能力,也就是要充分考虑阅读对象的具体情况。网络语言的主要流通环境是在网上,或者说是在网民之间,离实际应用还很远。
就像命题作文,你要独树一帜才能按要求写,风险不言而喻。网络语言凭借语法简单、形式幽默的优势,在网上广为流传,但短时间内不可能在更规范的现实社会中普及。
这不是文化是否先进,也不是作文是否与时俱进。就像歇后语一样,也具有文化特征,可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但不能用于规范性文章,只能用于通俗小说、故事中。回到高考作文这个话题,不仅很多网络语言用法不规范,意思不明确,而且很多阅卷老师也不一定会所有的网络语言,这对于考生取得应有的成绩是非常不利的。总之,我不赞成在高考中使用网络语言。在我之前的模拟考试中,我一直强调个别同学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可能会丢分。
调查意见
毫无疑问,老师并不都是与网络隔绝的人。他们的想法,无论是赞成写作使用网络语言,还是反对使用网络语言,都是从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的苦心,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在高考中取得应有的成绩。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是为了将来适应社会。作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能够写出规范的文章来表达和交流思想。但是,文学创作教育并不普及,只是引导有特长有爱好的学生。所以老师反对作文应用网络语言,并没有脱离这个教育目的。看来即使有会用网络语言的考生,也要先有驾驭的能力,不能画蛇添足,不能自作多情,不能模仿别人。
专家辩论
谨慎和宽容各持己见。
学生和老师的观念差异很大,那么审稿人和文字专家是如何看待网络语言进入作文的呢?他们对考试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一致?
互相对抗:
高考作文使用网络语言会吃亏
于老师,山东省烟台二中高级教师,曾担任高考阅卷老师。
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对网络语言非常反感。这些阅卷老师在中国接受过传统的、专业的教育,对汉语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网络语言,能够理解其含义,但他们会自觉维护汉语语言的规范性,不会容忍语言不规范、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错误。因此,学生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并不便宜。
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的一位负责人说
不鼓励学生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虽然更生动,但有些单一肤浅,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高考作文不使用网络语言,不会让作文变得索然无味,反而会让学生转而追求更有味道的生动性。
用于:
让阅卷老师学习网络语言
北京某重点中学校长宋老师。
网络语言自出现以来,就充满了争议,社会上众说纷纭。有人斥之为“语言垃圾”,甚至上升到“影响国民素质”的高度。而另一些人则持赞赏的态度,认为网络语言轻松活泼时尚,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包容。无论如何,这些争议提醒我们,网络语言正以不可阻挡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并被大多数人接受,尤其是年轻一代。网络语言当然有它的优点。或许正因为如此,高考大纲中并没有硬性规定不能使用网络语言。
语言专家王雷。
基于“很多老师不适应网络语言,甚至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人们不禁有一种为考生“打抱不平”的冲动。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应该以考生为中心,以考生最擅长、最能激发其潜能的方式,而不是以阅卷老师为中心,以自己最方便阅卷的方式。也就是说,当考生和阅卷老师出现一些不一致的时候,老师应该迁就考生,而不是牺牲考生的利益。
所以,与其劝考生谨慎使用网络语言,不如让阅卷老师主动学习网络语言。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掌握网络知识,熟悉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素质,这不仅是对教师职责的要求,也是对考生负责、公正的要求。主动学习网络语言,当然不仅仅是要求老师学习一些“BT”、“硬核”之类的新词,更重要的是要转变一种教育观念,简而言之就是要“与时俱进”。
我们的意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粥、疯、性友、驴友这些网络语言你了解多少?
21世纪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不仅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里,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关于网络语言的专题,主要是因为它对考生乃至初高中的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对当今青少年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因为1990的80后、80后这一代人是在相对成熟的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从小就和电脑、网络打交道,所以网络语言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也频繁出现在试卷中,甚至高考中。因此,能否在高考中使用网络语言,引起了老师和考生的极大争议。
的确,网络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语言文字在形式上发展的产物。我们应该接受,但不能盲目适应,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网络语言也是如此。
做完这个题目,我们深有感触。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我们很难对高考是否应该使用网络语言得出明确的结论。就像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遇到这个问题也很难选择。如果支持学生使用网络语言,部分阅卷老师会在高考中反感,学生难免吃亏;如果学生反对使用网络语言,那么这就违背了他们的现实生活,压制了他们活泼热情的天性。但当我们处于矛盾的中心时,就必须做出选择,套用一句名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考试中,考生都要谨慎使用网络语言,要用最经典、最精华的。特别是,他们不应该盲目使用一些肤浅和粗糙的网络语言,更不用说冒着创造一些奇怪的气味。
-
一个中学生在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开头写道:“我是一个8素米的女生,但是我的梦想太远大了。我只睡稀饭和糙饭,像个酱紫的菜鸟……”网络语言应用于课堂作文时如何评分——
主题写作张艳华·郭栋
中国第一部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网络语言词典。
在网络中迅速普及
今天,一种新的语言系统已经撒下了一张看不见的网,这张网充满了虚拟的网络和现实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系统中,我的名字不是“我”,而是“我”;你不叫“你”,叫“泥”;很不叫“很”,叫“粉”;发帖不叫“发帖”,叫“灌水”;变态不叫“变态”,叫“Bt”;什么不是“什么”,而是“虾米”;蟑螂不叫“蟑螂”,叫“蟑螂”;不叫“德”,叫滴滴;物不叫“物”,叫“东东”;支持不叫“支持”,叫“顶”;丑男丑女不叫“丑男丑女”,叫“haplessness,一个胚芽男”;骂人不像骂人,而是用“NND,TMD”...在这个系统中,有谐音或谐音的新词如斑竹(版主)、+U(加油)、B4(之前)、= =(等。),OIC(哦,我明白了),还有ft等中英文缩写,是fullen(昏厥)的缩写。有粉丝等外来词的音译,也有“粥”等方言词表示“喜欢”(西南方言中,不分H、F);现有的音标词如“不要这样”可以说是“肤浅紫”;还有比喻性、象征性的词,如“Zzzzz”表示睡觉,“T_T”表示哭泣;同时还有9494(就是)、0837(别生气)、256(请)等号码;还有断字,比如叫弓(超)等等。
面对网络语言,越来越多的人无所适从:一方面,是网络语言突破了传统的“网络相关、网上流通的语言”的概念,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话语、学生作文、电视、报纸、杂志中。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副所长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出版。另一方面,代表汉语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还没有收录网络语言。与此同时,今年上海、福建等地实施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对部分网络语言发布“禁止令”,明确规定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不得在国家机关的公文、教材和新闻报道中使用。众说纷纭,让人不禁疑惑:网络语言到底该屏蔽还是该疏?能否进入中国传统体系,成为约定俗成的一部分?
支持者:现代中国人的发展需要革命。
很多人对一些地方的禁网进行了反叛:“网络语言改变了人们的说话方式”,“让现代汉语更有活力”。网络语言的简洁、趣味性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些象征性的网络词汇能缩短交流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减少陌生感。一方面,它可以在现有汉语词汇的基础上快速“催生”新词,如通过类比形成的词族,如黑客、闪客、博客、博主、博主、播客等。再比如,音变产生的“英雄”之类的新词逐渐变成了“大虾”,“旅行者”逐渐变成了“驴友”,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旅游知识书籍被命名为“酷驴系列”。不少网友认为,这为当代汉语词汇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一些古老的汉语词汇,如“恐龙”(丑女)、“青蛙”(丑男)、“五朵金花”(翠花、五个变态男像花、木花、黑花、菜花、水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对立:现代汉语网络语言的生命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体系,很多人还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它的纯洁性。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有的高喊“狼来了”,有的则感叹是“语言的渣滓”、“文字的狂吠”。很多老师认为,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非常不规范,冲击、解构、颠覆了现有的语言规则。缩略语、错别字等词语的大量使用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有些速记形式完全背离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心理。试想一下,为什么“神童”变成了“有精神病的孩子”,“绝世佳人”变成了“失去后代的亲人”。此外,网络语言中一些低俗晦涩的词语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境,对汉语的纯洁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台湾省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中国人的命运说,“百年中国人,内忧外患”。一个是汉语受到西方语言的冲击已经严重欧化,一个是受到大众文化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冲击、渗透和同化。“青少年正处于打基础的最佳时期。他们积极主动,接受能力强,但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掌握母语的能力较差,分辨能力不够。如果网络语言没有书面形式的限制,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文化素养和对传统语言的认知。
语言学教授吴伟:时间是最好的见证。
在去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报告》中,明确提出“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会给母语带来什么影响,都是必须面对和重视的现实问题”。
对此,暨南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授吴伟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新词的出现是网络发展过程中的伴随现象,也有一个发展、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不必武断地否定或肯定这种现象,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去观察和判断。在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势中,网络应该是处于风口浪尖的,各种语言成分和色彩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不必大惊小怪。每一个新词的出现都要经过语言社会的检验。优胜劣汰也是语言发展的规律,时间会是最好的见证。”
回顾网络词汇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未来网络语言词汇将有三种发展趋势:一是脱离网络,融入社会,经过规范后成为现代汉语规范语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网络词汇主要包括一些基础词汇和一些公认词汇。“有些网络新词很好。比如把email翻译成‘伊妹儿’,乱发帖叫做‘灌水’,既通俗又实用,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已经被很多人接受。”吴伟教授举例说。
二是留在网络中,成为网络方言的一部分。很多学者提出,网络语言和方言一样,使用范围非常有限。比如有人在“猫扑”网上说“我874你”,只有“猫民”能接受。“874”只是网络上一张编号为“874”的图片,就是一个女生用扫把扇了一个男生一巴掌。可见,网络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性超过了其他一般语言。特别是很多网络词语的含义还没有完全定型,离开具体的语境就很难区分其含义。这些都说明,网络语言的使用有其独特的使用范围和使用者,并不需要全民去理解、接受、掌握和使用。这也是《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主持人晁继洲没有收录网络用语的解释:“词典在促进语言规范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了近几年出现的2000多个汉语新词,但不包括那些只在网络上使用的词。因为那些话对整个社会不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大部分网络词语都在迅速生长和消亡,这已经成为语言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沉甸甸的沙子。正如吴伟教授所说,“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目前网上出现的一些东西不属于语言的范畴。例如,“TT”代表眼泪。只是从日本动画中借用的类似符号,没有固定发音。此外,QQ聊天中使用的一些颜文字可以传达感情,但它们也没有发音。网上很多表意现象只能是一种尝试,而不是真正的语言。”“有些‘话’莫名其妙。比如‘PP’可以用来夸人漂亮,也可以用来骂别人变态。没有固定的方向,很容易产生语义上的误解,而且这些术语只在很窄的网络圈子里使用。严格来说只能作为字母夹而不是单词。我认为网络词语的通过和最终的选择也会遵循既定的规律,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于网络语言能否进入房间,吴伟教授总结道:“还需要对网络语言进行管理和规范。管理和规范不是简单地设置几个‘禁止’条款。我们不应该充当语言的警察,而是语言使用的引导者。因为网络语言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不能硬拦,语言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试一试也没有标准。”
-
个人建议你也要去两种材料的糟粕,取其精华。
多融入自己的思想。
最后,希望大家能在我的回答中给我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