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和很多高口碑小众电影一样,《路边野餐》档期也一改再改。具体如上面3张海报。原本定档6月3日,因好莱坞大片入侵,不得不发出“你大你先上,我七月再来”的无奈之声。终于,7月15号,要“一定上映了”。

这是一部观影群体极其分化的电影。喜欢的会喜欢得不得了,甚至觉得好看到哭,诗意到炸;不喜欢的估计看不下去或直接睡觉,大骂无聊、困顿、乏味等等等等。

讲真,第一遍看《路边野餐》,我有一些地方并没看明白,所以准备二刷。不是为了装逼,只是因为在我心里,它很值得二刷甚至三刷。

同类型电影口碑好票房却遭遇滑铁卢,这几年在国内并不鲜见。个例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正因为如此,一些电影人在知乎上发起了观看《路边野餐》的行动,并策划了《路边野餐》票房过千万的营销方案。(在国产电影动辄上亿甚至数亿十数亿数十亿的当下,这部诚意之作仅要求千万票房即可圆满。顿有一种心酸的感觉。)

虽然我知道这部电影可能会像《万箭穿心》《钢的琴》《心迷宫》《一个勺子》《念念》《闯入者》等一样扑街,但还是要安利。因为,他值得被安利!

《路边野餐》:寻找是为了更好的告别

好看的电影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太大的明星,太炫的技巧。比如去年的年度良心之作《心迷宫》,成本才200万左右,却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票房也破了千万。再比如好评如潮,拿奖拿到手软的《一个勺子》,其拍摄成本也低到可怜。

这部即将与观众见面的《路边野餐》,同样很省钱(据说成本不到百万甚至只有几十万),很质朴,很草根,却很用情,很现实,也很诗意。和《心迷宫》《一个勺子》一样,它也是一部走心之作,或将成为2016年中国电影的口碑担当。

《路边野餐》的故事发生地,是位于贵州凯里、镇远两个地区之间的一个叫荡麦的地方。影片主人公叫陈升,是一个边区医生,也是一个爱吟诗的歌者。为完成母亲生前的遗愿,陈升踏上了寻找路:寻找被弟弟“弄丢”的侄儿——卫卫。此行路上,他还肩负着一项神圣使命——帮为情而孤寡一生的医生老太太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衣、一盒磁带给久未谋面的旧情人。

路上,陈升遇到了各种人,也看到了各种事。而他曾经经历、正在经历,以及即将经历的事情,也被渐次展开,交错相织,形成了一幅幅由过去、现在、未来组合而生的时空画卷。

陈升是执着的,甚至有些偏执。为找到弟弟的儿子卫卫,他甘愿倾尽一切,以完成母亲的临终遗愿。为实现医生老人的嘱托,他不惜跋山涉水,无畏辛劳。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往事被浮现出来。曾经的记忆,交合着他现实中的步履,甚至穿插着他对未来的感知,架构成了这部《路边野餐》。

这诗歌的朗诵声中,在歌曲《小贝壳》《小茉莉》以及片尾曲《告别》被反复吟唱的过程里,在诗意的镜头语言的笼罩下,在一个个长镜头的捕捉与抒写中,陈升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将他的过去、现在、未来,娓娓道来。观众的思绪也渐渐融入其中,感悟着陈升的痛和乐,体验着陈升的生与死。这是对伤痕的一次修复,对现实的一次审视,对未来的一次暌违,对人生的一次感验和体悟。而这一切,都生发于“寻找”之中。

《路边野餐》全程拍摄于贵州荡麦地区,影片从头至尾长镜头的运用,被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台湾金马奖评委赞誉为“了不起的长镜头”。其中那个长达42分钟之久的长镜头,还实现了水路无缝自由切换。

关于长镜头的使用,坊间有很多说法。比如,长镜头一***拍了三次,但最后使用的还是第一次的原拍;由于长镜头所使用的机器一次性只能完成30分钟的拍摄。所以,在第30分钟时,所有演员、道具、置景什么的都静止、原封不动。等机器准备好后,继续长镜头。为什么要使用长镜头?显然不是为了炫技,炫逼格。个人觉得这只是导演创作时想要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已。通过长镜头的展示,以陈升为聚焦点的周边处处也都一并被呈现出来,远远近近、虚虚实实,与剧情所织造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时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长镜头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表现陈升“寻找”的每一个细节。随着陈升步频不一的一次次颠簸,一个个的迂回、翻转,观众也瞬间身临其境于荡麦的山山水水中,从而营造出了强烈的代入感与存在感。

在这一组组的长镜头里,贵州的青山、绿草、碧水、雾霭、氤氲、湿气、风土、人文,乃至生活细琐,也都以诗意般的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与陈升的回想、寻找、探求、告别呈呼应之势,进而形成了影片的独特风格,导演个性也呼之欲出。

影片在拍摄时,使不同时空的故事线索平行交织于现实生活中,令陈升的生活景态,精神状态,更加真实,也愈加丰盈。比如,在回忆与亡妻***度的美好时光时,画面上切换的则是他与荡麦地区一家理发馆女子(该女子与其前妻长得一模一样)的偶遇与邂逅。那赋予发店老板娘身上的素朴的语言,真情的流露,甚至有些不算得体的肢体语言,其实是陈升对亡妻的一次思念。而当他遥望正在读书路上的卫卫时,又情不自禁将其臆想为其寻找路上帮助过他的那个小伙,也叫卫卫。而且,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对亡妻的厚重思念,对卫卫的未来造想,一路的“寻找”中,陈升已然彻底的告别了过往(混黑社会、进监狱、打理过赌场、普通工人......)他的未来是什么,是依承朋友建议,将那间医疗诊所盘下来,好好经营?!

《路边野餐》有一首符号化非常强烈的歌曲,即片中不断被反复、多次吟唱,且时而影影绰绰,时而清清晰晰的片尾主题曲《告别》。我无法参透导演毕赣的所思所想,但根据主人公陈升的人生经历,以及我多剧情的大致理解,个人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心声,一个向往。在寻找的路旅上,与过去告别,与自己告别,与现实告别:你的归你的,我的归我的;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路边野餐》亦是一部在国内外拿奖拿到手软的高口碑影片。这些奖项既是对《路边野餐》的认可,也是对青年导演毕赣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文艺片的一种鼓励。笔者特此安利该片,也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能看到这部走心之作,口碑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