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燕策二》是什么?

《战国策》***有33卷,其中卷二十九题目叫燕一,卷三十题目叫燕二,卷三十一题目叫燕三。后人也有把燕一、燕二、燕三叫做燕策一、燕策二、燕策三的。

《战国策·燕策二》是一篇受君王怀疑之后自我辩解的雄辩,虽然有些委婉,甚至饱含了委屈,但说理清澈、论辩有力,一片忠心和光明磊落充满在言语之中。

1、原文: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将有口事,故献御书而行曰:‘臣贵于齐,燕大夫将不信臣;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于臣;

齐有不善,将归罪于臣;天下不攻齐,将曰善为齐谋;天下攻齐,将与齐兼臣。

臣之所重处卯也。’王谓臣曰:‘吾必不听众口与谗言,吾信汝也,犹纀纁者也。上可以得用于齐,次可以得信于下,苟无死,女无不为也,以女自信可也。’

与之言曰:‘去燕之齐可也,期于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齐,及五年。齐数出兵,未尝谋燕。齐、赵之交,一合一离,燕王不与齐谋赵,则与赵谋齐。

齐之信燕也,至于虚北地行其兵。今王信田伐与参、去疾之言,且攻齐,使齐犬马纃而不信燕。今王又使庆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则臣请为王事之。王欲释臣任所善,则臣请归释事。臣苟得见,则盈愿。”

2、译文:

苏代从齐国上书燕昭王说:“我这次来到齐国,本来就知道有人会在燕国进我的谗言,所以临行之前给您呈上书信:‘如果将来我在齐国得到显贵的地位,燕国士大夫就再也不会信任我;如果我的地位卑贱,他们就会看不起我;如果我受到重用,他们会怨恨我;

齐国对燕有什么不友好的地方,他们又会归罪于我;若是天下诸侯不进攻齐国,他们又将说我苏代一心为齐国打算;若是天下诸侯进攻齐国,他们将和齐国一起抛弃我。我的处境有累卵之危。’

大王对我说:‘我一定不会听信那些闲言谗语,我将会斩钉截铁、毫不动摇地信任你。请记住,最主要的是在齐国能够得到重用,其次是在下边的群臣中获得信任,即使最不理想,只要死不了,还能干你想干的事,听凭你的自信力去办吧。’

大王又和我说:‘离开燕国到了齐国就好办了,只期望事情能办成功就行。’自从我受命出使齐国,至今已有五年了。其间,齐国多次发兵侵地,但都从未曾图谋燕国。齐赵两国的邦交,时好时坏,时分时合,燕国不是联合齐国图谋赵国,以离间齐赵的关系;

就是我暗地里使燕国帮助赵国图谋齐国,以促成燕国的计谋。然而齐国依旧信任燕国,以致齐国北部边境不设防线,用那里的军队去攻打别的国家。

近几年以来大王听信田伐、缲去疾的话,准备进攻齐国,而使齐国大为戒备而不信任燕国。如今,大王又派盛庆告诉我说:‘我要任用合我心意的人在齐国工作。’假使大王真想任用那样的人,那么请让我为大王去辅助他。

如果大王真要罢免我而专任所谓合意的人,那么请让我回国后解除职务。假如我能够见到大王,也就心满意足了。”

扩展资料:

1、编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

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刘向历经宣帝 、元帝 、成帝三朝;

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曾屡次上书称引灾异,弹劾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

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 、 诸子和诗赋。典校时,又撰有《别录》。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原书已佚。

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以见到《七略》的梗概。据《汉书·艺文志》载 ,刘向有辞赋33篇 ,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2、《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百度百科-《战国策·燕策二》

百度百科-《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