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小说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带有“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的是苦难历程,以血泪控诉为特征。
主要作品:叶欣的《虚度的时光》、竹林的《人生之路》、李平的《当夕阳消失》。80年代中期以后,是一部带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其特点是思考人性的扭曲。
主要作品:朱晓萍的《桑树坪年谱》、张抗抗的《看不见的同伴》、陆天明的《桑那高原的太阳》、老鬼的《血色黄昏》、李锐的《关坟》。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代,这一代知青已经步入中老年,有时会出现一些阴森的回忆录、纪实作品,或者是根据自己知青的亲身经历创作的文学作品。
主要作品: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刘海《无主的青春》。
这部小说有了新的突破,再次掀起了文坛“知青文学”的高潮。他的作品写的是西南攀西高原会理县插队的成都知青的生活。会理县地处金沙江与安宁河“三角地带”的攀西高原,东有山地,西有山地,西南有金沙江大峡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成都知青分散在山高林密的生产队,汉族和彝族杂居在一起。因为他们不同于“集体知青”,所以被戏称为“批量知青”,这就是“无主青年”的独特观点。在矛盾冲突中,社会底层小人物对人性的呼唤,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躁动不安的情绪和思想解放的微微波澜,成为小说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