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校花校草大赛的相关报道

不难发现,这个冠以“广西首届”之名的“校花校草大赛”无非是当地一游乐园联合部分媒体进行的一场商业宣传。出人意料地是,这个5月1日的旧闻,在5月4日被翻出,在网络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铺天盖地的泳衣照片和“校花校草”的字眼,使这个“大赛”博尽了眼球。媒体调侃,网友吐槽,在“青年节”这天引发一场网络“审丑狂欢”。

客观地说,这次大赛参赛者的整体外貌用“不忍直视”,“亮瞎”之类的评价确实是十分夸张。但在新闻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身有纹身、体态不均的参赛者,总体气质和外貌确实达不到传统观念上“选美”的水平,更不用说符合“校花校草”才貌俱全的的要求了。通常,被“审丑”对象是“网络审丑”的过程中的核心与焦点。因此,“不专业”的“校花校草”参赛者,在媒体和网友们的围观下,被推入舆论中心,充当了被“审丑”的对象。

近些年来,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有些新闻媒体的过度商业化越来越明显。在这次“狂欢”过程中,是否有其他的商业力量推动或涉及有偿新闻,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是,本应以正视听的媒体却在“狂欢”中扮演了重要的推动角色,成为了这次“审丑”事件的放大者。“广西校花校草大赛腰肥腿粗,颜值不忍直视”,“广西校花校草大赛,网友: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等新闻标题被一些网络媒体打了出来,这种大范围的推波助澜,才会将一个地方性商业策划引爆为全国性的“审丑狂欢”。

当然,这次闹剧的土壤还在于社会环境本身。一方面,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很多网友心中并不明确,大众又有盲目跟风的习俗,所以难免被眼前的事件所迷惑,走不出全民娱乐的迷宫。“校花校草大赛”本已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噱头了,当网友们兴奋地点开图片,发现所谓“校花校草”的外貌远远低于预期,这一心理落差的产生,极具大众娱乐性,得以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和发酵。另一方面,在世俗化和低俗化年代里,网络成为部分网友宣泄压力和欲望的平台,虽然生活越来越平淡无奇,但是人们的精神审美需求却需要越来越非正常态。不符合常规的“校花校草”也正好符合了这种大众心理需求,通过讽刺、宣泄达到内心的满足。

因此,媒体把“关注度”和经济利益作为传播目标,独立、理性原则就会被架空,失去了媒体的真实性与正义性。当前社会大环境带来的心理困扰和不稳定的网络生态,使大众无法区别当前现象是媒体的刻意炒作,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改良,这个时候,媒体更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来。要知道,喊一嗓子“不忍直视”唤来网友围观的同时,也赶走了自身宝贵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