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王朔原著小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一个独特的故事——王朔的《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摘要:作为上世纪末最具争议的作家,王朔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倔强的主人”的刻画,一时间成为文坛上的另类。对他的评论众说纷纭,有“后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流氓文学、顽劣文化、消费生活、新京派小说、伪平民小说”等等,多有批判。本文主要以王朔的巅峰之作之一《半焰半海水》为研究对象,从文学、思想、社会文化等角度探究王朔小说的艺术价值,并进一步发现其嘲讽背后深深的无奈与苦涩,以及肆无忌惮的嘲讽下隐藏的绝望反抗。
关键词:王朔反传统“一半火焰一半海水”正文:
“身体发育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教育赶上文革,这叫全面营养不良。他没有什么技能,只是大致认识三五千字。就是那种志存高远,才疏学浅的人。他应该碌碌无为一辈子,做别人脚下的石头。也是人生不该注定,社会变迁难,偏难。为了以后在锥内生活,沉入池中与墨共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是王朔对自己的描述。正是因为他作品中的个性和反讽,“流氓文学”、“顽劣文化”、“伪平民小说”成为他作品的分类,当然也是大部分被批判的。
“调侃”是王朔语言的最大特点。调侃本身就是一种不硬不软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与其说被王朔视为工具,不如说是武器。作为一个普通人,小时候不被尊重却不断被侵犯。街头流氓,严肃的老师,霸道的家长,都可以形成攻击性。对于这种侵略,你无法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