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戴奇?想知道她的详细情况。
青年作家、诗人戴奇访谈录
□本报记者孙立伟
回忆自己的成长和写作经历,戴奇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名好学生。而且工作之后,有时我会获得职业荣誉,我也是一个好员工。至于写作,她从识字起就一直很感兴趣。平时喜欢写字画画,但是大了以后开始投稿,交笔友。那时候好像时间很多,可以长时间沉浸在一本书或者某个流派里。她还记得从中学开始写格律诗和歌词,一直到高二。其实相当于读了七八年古诗词。
“写作至今不是我的‘路’,也是一种‘爱好’。”黛西说。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戴奇很早就知道她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她不能用文学梦想征服世界。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她是成千上万“业余作家”中的一员。说得好听点,就是“玩文字游戏”。事实上,把写作当成一条人生道路是不可能的。
上个月,戴奇的《爱情就在桑葚铺》与读者见面了。这几年出了很多诗经鉴赏作品,但很多都是引申和附加的,很难理解。然而,戴奇有一种独特的方式,从情感的角度来解释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习俗和人们的感受。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搞笑优美,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她说,《爱情在桑葚铺上》和她最后一本书《红楼梦的技巧》写作过程相似。“因为我浸淫古典文学多年,像《红楼梦》《诗经》这样的作品,不断有新的解释和说明。相比之下,我觉得我自己的解读可能更文艺,更贴近文本的本意。”戴奇说“情在桑葚铺”是对《诗经》中一些情歌的新诠释。本书序言曾源先生曾经专门讲过这方面的内容。他说:“在《诗经》的解读上,除了方法的问题,古人还有一些奇怪的地方。他们对全诗的意义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季孙先生曾说,‘古人借题发挥,把诗分成片段’,忽略了全诗的意义。和旧时代的那些儒生一样,戴奇并没有拿出一个全国公认的赞美后妃美德的说法(她也不反对这个说法,只是觉得不够准确),也没有在这里武断地宣扬自由恋爱的天然神圣性。她肯定了本的存在,也发现国家意志就在这里,引导爱本的人更理性的生活。这种解读是理性的,也是诗意的。”
戴奇的作品涉及许多主题。就出版而言,它确实倾向于解读感性和古典的作品。戴奇解释说,情感作品涉及人类永恒的母题,也涉及深刻而普遍的人性。对于作家来说,任何一种有助于发现和表达人性的写作,无论是主题、体裁还是描写方法,都会成为一种吸引力。对她来说,情感题材在这方面有更突出的表达欲望,而古典作品中沉淀的东西更深刻,尤其是《诗经》和《红楼梦》宏大复杂的母题,更值得挖掘。
戴奇表示,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诠释经典作品的作品,这是一个好现象。一方面说明人们开始阅读经典,开始重视经典。另一方面,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等现代人文学科的进步,人们试图用更好的思路和方法去理解经典。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泡沫,比如脱离文字天马行空,或者把原本简单的小说变成巫师的推背图。
“不要离开课文,讲课文。”戴奇在这里总结了她诠释经典的最大特点。她说,作为文本,如《诗经》、《红楼梦》都是范式和经典;作为类型,是身高;作为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内涵可谓浩瀚。如何从古代挖掘出来,从当时的诗人到今天的诗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同一个情况,永恒的人性和诗意的理想,这是她解读经典的一个信条。
戴奇告诉我们,她最近的出版计划是“陌生人”系列小说中的“蓝色建筑之梦”和旅行散文“重新找到修道院的钟声”。最新的创作计划是写一部关于新世界的小说,继续演绎《诗经》中的雅和颂。
部门。16797
年轻作家兼诗人戴奇现居广州。出版了长篇小说《陌生人的黎明》和专著《红楼梦——当贾环爱上林妹妹》。近日,戴奇新作《桑涧浦河上的爱》出版。这部解读《诗经》的新作,既借鉴了传统的解读方式,又试图用社会学知识还原和理解那个时代的“道德体系”。这本书的出版也吸引了读者对作者戴奇的注意。近日,她接受了本报的采访,讲述了自己的写作生活。
《爱情在桑葚铺上——诗经》/戴奇/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