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苏是怎么死的(丢了街亭的马苏是怎么死的)
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小说是一代代家喻户晓的,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不是含泪杀死了失街亭的马谡?这里听作者说。
(1)书中如何描述街亭失陷之战?据《三国演义》记载,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讨伐曹魏。兵分三路,赵云、邓骘领兵占领箕谷,马谡、王平领兵镇守街亭,诸葛亮领兵十万突袭祁山,为进攻曹魏开辟了战略通道。
出兵前,诸葛亮做了详细的安排,马谡很得意的立下军令状:镇守一个街亭没问题,丞相你比麻还细致,假设有什么事,可以叫我全家切断!一生谨小慎微的诸葛亮,也不能多说什么,但按照老习惯,反复强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近山近水扎营。诸葛亮为什么强调这件事?稍微懂一点兵法的人都知道,作为防御,出发的时候可以多带点干粮。即使缺粮,也可以打猎,采摘野果。你可以再抵抗几天。如果你缺水,书上是这么说的。你能坚持多久?
(王平、马苏)
马谡虽然听到了诸葛亮的话,但并没有放在心上。当他们到达街亭时,他们命令士兵在山上扎营。师长助理王平忧心忡忡地说:总理一再命令我们要近山近水扎营。如果曹魏军断了我的路我们该怎么办?马苏哈阿哈一笑:如果你被敌人包围,你会被困住而死。居高临下,就能像竹子一样冲下来,很难克服。《孙子兵法》说的舍生取义,后生可畏就是这个意思!
曹魏的张合带着一支军队来了。张合不是一个名字会虚的军事将领。仔细观察地形后,他会胸有成竹,不攻蜀军在山顶的营地,立即切断其去路。过了几天,没水喝的蜀军将士士气大乱,马谡只好率军突围撤退,张合趁机率军杀了他们。
兵败如山倒,街亭沦陷,战局突变。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蜀第一次讨伐曹魏的计划宣告破产。
(2)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杀马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看法。马苏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他在外刚愎自用,不仅使他的部队节节败退,关键是使蜀北伐的整个战略计划失败,按军法必须杀他!
马谡,襄阳翼城(今湖北翼城南)人,为之弟。在荆州时,以订婚人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在绵竹、成都等地任县令。
诸葛亮虽然在用人上赶不上刘皇叔,但他是个顶尖人物,没有看错马谡。作为一名军人,马谡协助诸葛亮处理了许多国家和军事事务,包括计划、准备和实施。这样的人绝对称不上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据史书记载,马谡才华横溢,谋略很多。诸葛亮召集他从早到晚讨论这件事。总理不无聊,是在找人吹牛打发时间吗?
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杀马谡是为了找一个替罪羊,让他承担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罪责,否则无法向朝廷做出交代。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对战争了解不多吧?世界上总有常胜将军,但没有常胜将军。蜀国的关羽和张飞被打败了,没有被杀。曹魏的曹仁在博望坡被刘备击败,南郡被周瑜攻陷。失败不是很大。你没有杀鸡儆猴吧?于禁不仅消灭了七万大军,还犯了叛国罪,投敌了。潜回去后,曹丕并没有公开杀他,只是画了一些画来讽刺他,让他难受...
有读者想问,诸葛亮是不是小题大做了?不要!依我拙见,诸葛亮杀马谡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诸葛亮非常信任马谡,认为他是最理解和支持北伐战略方针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选去领导街亭的守卫。众所周知,就像马谡一个人带队,与丞相意见相左,不听劝告在山顶扎营。被切断联系陷入危机后,他陷入了恐慌。最后副将王平化险为夷,避免了全军覆灭。诸葛亮一直认为王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赶不上马谡。这不就是打诸葛亮脸的实际结果吗?
第二,诸葛亮的北伐战略非常稳健,也考虑到了失败时的退路。他知道在高级将领中,很多人认为这种策略过于保守,是不可接受的。你最信任的人在公共场合唱歌,负面影响很大。不制止这种不良作风,就不能进行北伐,指挥全军。他要让战士们知道,军令如山,奖惩分明,不服从军令的人不会有好下场!于是诸葛亮对第一次北伐失败的责任人作了不同的处理:处决了张绣和居鲁士将军;剥夺了黄攻的兵权;赵云在出使期间没有完全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与曹真小规模交锋,一度使部队陷入危机,但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避免了重大损失。属于越权决策,所以也要受到处分,官职要降一级;王平被授予了一个奖项。失守街亭的马谡是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当然,我们必须做出决定!
诸葛亮通过对第一次北伐失败责任人的不同处理,事半功倍。在随后的北伐中,蜀军实际上是严格按照军令行事,说进就进,说退就退。即使诸葛亮在五丈原意外身亡,蜀军仍能有条不紊的撤退,就连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也想不透其中的细节。
(3)马苏是怎么死的?其实是一个历史之谜。虽然很多小说都有人物和事件的原型,但为了增加观赏性和可读性,也有很多虚构的情节。这个观点是对的吧?所以,仅凭《三国演义》就得出马谡被诸葛亮含泪斩首的结论,是不能当真的。
马苏是怎么死的?在陈寿的《三国志·蜀书》中,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记载:
《项郎传》载:逃亡时,郎对此一无所知,但又恨之入骨,遂免其官职,返回成都。用现代语言解读:街亭失陷后,马谡畏罪潜逃,没有投案自首。项郎不报,诸葛亮很生气,免去了项郎的官职。
《马良传》载:我被囚禁时流泪。用现代语言解读:马苏投案自首,被关进监狱等待处理。他可能太担心了,或者得了急性疾病,死在了监狱里。
(张鹤)
《诸葛亮传》和《王平传》的记载和小说《三国演义》一样:拔西县千余户,还汉中,谢忠被杀。用现代语言解读:诸葛亮领兵回汉中后,马上处决了马谡。
在同一部史书中,陈寿记录了马谡在三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下的结局,非常矛盾。
依我拙见,可能是古人受时代限制,写书的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吧?只是根据收集的资料写的,不像现代人那么有逻辑。联系以上列传的内容,我们可以做一个合乎逻辑的猜测:街亭失陷后,马谡在明知自己犯了大罪的情况下畏罪潜逃,过了一段时间终于被抓捕归案,诸葛亮判了他死刑。在等待行刑期间,马苏死在狱中。
文末空白:据《三国志·舒舒·马良传》中裴松所引襄阳的记载,马谡生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诸葛亮待自己如子,视诸葛亮如父。我们的感情很深。希望诸葛亮像于一样有情有义,死而无憾。据野史记载,马谡死后,诸葛亮对马谡的遗孤很好。
推荐:
重耳传中的李记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成语和她有长远的关系。
《红楼梦》里,鸳鸯不肯嫁人。为什么贾母不骂当事人邢夫人,骂王夫人?
诸葛亮的童年有多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