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闻报道的扎堆现象|不文明现象新闻报道

摘 要:近年来,我国媒体对新闻事件报道的空间不断增加,对于一个典型事件,媒体围绕这些热点展开报道并进行相关报道的延伸,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闻的扎堆报道。本文对三种典型的新闻扎堆报道的现象进行描述并探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闻报道;扎堆现象;平衡报道;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48-02

 

 “扎堆”(clusters),是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土话,意为动物(包括人)往一处聚集或堆在一起,堆得如土堆一般,现代汉语对它的解释是事物聚集到一处。扎堆现象在各个领域均有体现,其具体内涵也在其所属领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本文进行探讨的新闻报道的扎堆现象,则主要指新闻报道的聚集现象。

 一、新闻报道扎堆现象的具体体现

 (一)类似事件的扎堆报道

 近年来,我国媒体对新闻事件报道的空间不断增加,对于一个典型事件,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和后续报道后,也会对与此事件相类似的事件进行发现、挖掘和整合,最后以“XX地再现真实版XX事件”的形式加以报道。这种扎堆报道的对象以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为主。

 以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为例,“小悦悦”事件,是指2011年10月13日17时25分,广东省南海区黄岐镇广佛五金城,一名2岁女童王悦(乳名“小悦悦”)先后被两辆汽车碾压,过路的18名行人无一给予施救,最终被一名收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救起,随后被送往医院急救,几天后,小悦悦被宣告抢救无效死亡。这次事件引来了国内外舆论对中国国民素质现状的质疑,也促使国人思考当前中国的道德沦丧与信仰缺失问题[1]。而时隔多天,又一则新闻登上各媒体头版、头栏:“广东又一‘小悦悦’被车碾压”,这事发生在2011年10月24日晚,距离小悦悦事件仅11天,这个名字也为“小悦悦”的3岁女童在广东增城新塘牛仔城附近自家档口门前被车撞倒,头脸遭碾压,不幸身亡。同样,2011年10月24日中午东莞市长安镇涌头围村3岁男孩杜杨洋,被卡车碾压致死的新闻也迅速在报纸、网络上传播开来,并以“‘小悦悦’悲剧再次在东莞上演!”为题。后一事件无关冷漠,无关道德,也是儿童同被碾压致死,与“小悦悦事件”并无直接关联。

 (二)某地新闻的扎堆报道

 一则新闻报道会因其某个新闻要素的典型性而引起受众广泛关注并形成社会舆论。新闻事件的发生地也会因此而名震一时,成为众多媒体新闻报道的焦点。这些地方以二、三线城市居多。以洛阳为例,2011年9月,各媒体相继爆出有关洛阳的事件甚至丑闻,以震惊全国的“河南洛阳性奴案”为典型。“性奴案”是2011年9月河南洛阳警方侦破的一件离奇大案:洛阳市技术监督局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李浩在地下室挖地窖,先后囚禁6名坐台女当性奴长达两年左右,期间两名女子被杀害。

 此事曝光后随即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关洛阳的新闻报道有增无减,诸如“洛阳智障者疑被顶包入狱”、“洛阳旅客进京旅游,被误当上访者打成重伤”、“洛阳电视台记者家门口遇刺身亡”等事件都成了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热点。其中有些事件甚至先于“性奴案”发生,却因“性奴案”的轰动一时而被重新提及。这也引起了网友的发帖质疑:“先是稀里糊涂被判入狱三年的智障人田星案,接着是消防军人囚禁性奴案,然后就是洛阳电视台记者被劫残忍致死事,未了又发生旅游误当信访者被打遣返一事,河南洛阳这是怎么了?”其实,不光河南洛阳,这类事件的扎堆报道在贵州、湖北等地都存在。

 (三)某一负面热点之后,相反典型的扎堆报道

 当一个负面问题成为热点后,主流渠道会相继报道与此相反的积极的平衡典型。依旧以“小悦悦”事件为例,面对惨遭面包车碾压的两岁女童“小悦悦”,18名路人视而不见、漠然而去引发了全国媒体和公众关于国人道德底线的大讨论。小悦悦被轧第二天,就有知名媒体报道了在强热带风暴尼格影响期间,一名穿着海军条纹衫的男子在广西北海市外沙海鲜码头奋不顾身下海救人的感人事迹,并评论“不要当看客”。这件事发生在10月5日,却因“小悦悦事件”而重新赢得了媒体的注意。随后,“烟台‘最美女孩’车流中勇救伤者”、“烟台‘最帅小伙’勇救车祸女孩”等事迹均受到了媒体的青睐,在报道中也将这些事迹与“小悦悦事件”进行对比,认为这些见义勇为的人们用行动慰藉了小悦悦,让受众感受到这个社会并不只有冷漠。

 二、新闻报道扎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一)新闻报道扎堆现象产生的原因

 首先,随着媒体的发展与成熟,各媒体对于事件新闻价值的判断也有了***识,于是一个具有价值的稿子一出现,就成了大家***同的报道热点。然而,媒体每天报道趋于同质,具有价值的新闻并非每天都有,对热点的深度聚焦就成了媒体吸引受众的重要方法。其次,为了版面编排和热点扩充,媒体极力寻找与此热点相关的新闻事件作为“相关链接”,哪怕牵强附会,也要把几个事件扯上关联,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扎堆报道。另外,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也对此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新闻行业通常以快取胜,但在如今新闻传媒多样化、分众化的态势下,媒体要抢占“第一资源”并非易事,要想赢得这场竞争,就要用新闻深度和广度来弥补时效性上的缺憾,新闻报道的扎堆效应也由此产生。当然,不同的体现方式也有其个性的原因。与某一热点事件类似的事件本身数不胜数,这些事件并非突然多起来,只是某一热点提起了媒体对此类事件的关注。这类“形似而神不似”事件的扎堆报道大多是在新闻热点发生过后的短时间内迅速聚集,相应地,新闻报道的扎堆现象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著名时事评论员曹林曾形象地形容此类现象——记者扒粪,会连带地扒出许多粪。而这种扎堆现象的体现程度也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社会生态,是否能接受“记者云集”的考验。时下,许多事件都下中国的社会问题展露无遗,国人似乎被贴上了道德缺失、人格缺位的标签。此背景下,负面热点的平衡报道则显得尤为重要。扎堆的正面报道都用来突出宣传社会真善美的主流,教育并感化受众,增强国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