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山脉的含义
沸腾的群山,寓意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工业战线上的奋斗生活。
扩展知识:
新中国成立十七年,反映工业建设的小说是文学创作中比较薄弱的不良板块,有影响力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艾芜的《百颗铁打的心》(1957),曹明的《乘风破浪》(1959),李运德的《沸腾的群山》(1965),都是十七年工业小说的重要成果。
这三部反映新中国钢铁工业恢复和发展的作品,是艾芜、曹明、李运德深入鞍钢生活后创作的。李运德的《沸腾的群山》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李运德是工人作家,在鞍钢工作期间,是老作家曹明组织的工人文学讲习班的学生。曹明的文学研习班培养了200多名工人和作家,李运德就是从研习班走上文学道路的。
工人作家李运德是研讨会的参与者。李运德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后来写了一部94万字的三卷本小说《沸腾的群山》,曹明对此有所贡献。
在李运德的心目中,曹明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和孜孜不倦的老师。1965 65438+2月,沸腾的群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读完之后,曹明称赞它“有品位”。
《沸腾的群山》(上)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工业战线上的斗争生活。小说对矿山复产的描述并不枯燥,因为作者并没有过多描述生产过程。
而是将修五号大井过程的描写与人生的奋斗、人物的刻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多角度地展现人物性格,生动地刻画了两代工人形象:苏父子(苏福顺、苏万春)、林父女(林大柱、林秋梅)、顾父女(顾尚清、顾月娟)。
《沸腾的群山》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非常广阔的生活图景。“1948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副营长焦昆带领解放军两个连来到辽南的古营岭矿。”小说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活。
有反对国民党残余的斗争,有反对暗藏特务的斗争,有反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有反对自然的斗争。小说主人公焦昆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矿山中的一名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