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耳曼尼库斯的远征

亚历山大十字军

古代马其顿国王(公元前356.7年,佩拉——公元前323.6.13年,巴比伦)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和统帅。也被称为亚历山大大帝。菲利普二世(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36年)的儿子,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门徒。

亚历山大年轻时在父亲的指导下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他热爱兵法,这使他具备了军事知识和强健的体魄。11岁时,腓力二世让他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习了三年,从亚里士多德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公元前340年,16岁的亚历山大与父亲作战。在克罗尼亚战役中,他的组织能力和统帅才能脱颖而出。他指挥腓力二世军队的左翼骑兵奋勇作战,配合腓力二世指挥的右翼骑兵,打败了雅典等国的盟军,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也为马其顿在希腊诸城中取得霸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336年夏,父亲遇刺后,20岁的亚历山大继位。这时,情况非常严重。王室和宫廷中有人寻求废除新主人,希腊各城邦纷纷宣布独立。依靠腓力二世信任的老将,亚历山大首先斩断王室和宫廷中的异己,平定宫廷内乱。随后,北部部落骚乱被迅速镇压。随后出兵南下,血洗底比斯,迫使希腊各城邦重新确认马其顿的霸权,并推举他为希腊联军最高统帅,准备进军东方。

亚历山大的远征是伊马(Chiton)联盟对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发动侵略战争的基本内容。这些远征是为了迎合希腊和马其顿奴隶主的意图:从地中海和小亚细亚排挤他们的宿敌,通过征服新的殖民地来缓和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波斯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疆域辽阔(西起地中海东岸,东至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但到了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阿契美尼德王朝正在经历社会和政治危机,濒临崩溃。最发达的西部省份(如小亚细亚、腓尼基和埃及)饱受波斯统治之苦,准备归顺希腊。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军队众多,但大部分是各省战斗力较差的骑兵和步兵民兵,只有少数(约65438+10万人)是训练有素、与波斯利益格格不入的希腊雇佣军(首领是门农)。波斯步兵像暴徒一样战斗,一触即溃。强大的波斯海军(多达400艘战舰)主宰着爱琴海和地中海。公元前4世纪中叶,希腊各国统一后(见伯罗奔尼撒战争),马其顿在其杰出的统帅亚历山大的领导下,成为巴尔干半岛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国家。战前的马其顿军队,无论从组织、技术还是战斗力来说,都是古代世界优秀的军队。这是一支常备军,它的步兵来自自由农民,骑兵来自占有土地的贵族。步兵和骑兵分为重、中、轻三种,都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成熟的战术和高超的战斗素养。马其顿军队战斗队形的基础是重装步兵方阵。重步兵方阵的侧翼由骑兵掩护,前方由轻步兵掩护。用方阵的强大攻击完成骑兵、轻步兵、中步兵的冲击。当时军队由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指挥,如安提帕特、帕尔玛尼昂、托勒密·拉戈等人。弱小的希腊海军(近160艘战舰)以爱琴海港口为基地。

为准备波斯战争,亚历山大镇压了马其顿世袭贵族间的反对,消除了国家北部边境被邻近部落袭击的危险,平息了伯罗奔尼撒城镇的骚乱,壮大了伊马(契丹)联盟,使他被各国公认为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亚历山大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攻城器械和渡河装备(攻城塔、贡多拉等。)对于应征参战的部队。一部分军队(约654.38+04000人)由安提帕特率领,留守马其顿,守卫边境,维护治安。亚历山大制定的作战计划可以概括为:采取缓而稳的战术,马其顿军队主力通过赫勒斯海峡(今达尼尔海峡)进入小亚细亚,先征服波斯西部,切断波斯陆军与海军的联系,消灭其陆军,巩固其在地中海沿岸的地位,使其拥有了进一步远征的后方基地,也使波斯舰队因失去基地而崩溃。然后继续深入波斯,推翻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的计划是加强地中海沿岸的防御,登陆队登陆希腊,以便在那里掀起反抗马其顿的起义,迫使亚历山大放弃远征波斯。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队(步兵3万,骑兵5000,战船160)以波斯人蹂躏希腊圣地,参与预谋杀害腓力二世为借口,成功渡过赫勒古海峡,入侵小亚细亚。他向波斯帝国发起了侵略性的远征,开始了持续了10年的东方十字军东征。

5月,双方军队在小亚细亚西部格拉尼的库什河会师,打响了第一仗。亚历山大将军队分为左右两翼,大部分部队放在右翼,由自己指挥。他先驾驶右翼中间的轻骑兵和一部分步兵方阵,向波斯战线的左翼斜向右进攻。让对方产生错觉。我以为希腊军队会从侧翼包围它的左翼。当波斯军队的主力迅速转移到左翼时,亚历山大亲自率领近卫和重骑兵(最右翼阵线)和步兵方阵(中间阵线)向敌军阵线的中央推进。波斯军队出人意料,中国军队在亚历山大军队的猛攻下溃散。希腊人乘势全线出击,波斯军大败。全军覆没近4万人,十几名高级将领阵亡(见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亚历山大向前推进,占领了沿海城市和弗里吉亚、吕底亚的港口,使波斯舰队不能再在希腊附近停泊。小亚细亚的大多数城市不战而降。奋起反抗的米利都和哈里·卡纳苏斯也在风暴后被占领。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占领了40多个沿海城市,迫使波斯舰队南移。此后,亚历山大的军队退回小亚细亚腹地,占领了弗里吉亚和奇里基。在后方和交通线得到保障后,亚历山大继续征服沿海地区。

公元前333年,11月,亚历山大经伊苏斯(今土耳其伊斯肯达勒姆以北)南下腓尼基。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看到自己的国家节节败退,于是集结了数十万军队(据古希腊历史学家艾伦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记载为60万),迂回到希腊军队后方,在希腊军队离开伊苏斯的当天下午进城,试图出其不意地与亚历山大决战。试图切断马其顿军队的交通线(见伊苏斯战役)。

亚历山大对这一举动感到惊讶,但并没有惊慌失措。得知消息后,他立即命令部队掉头,在快速转移中展开战斗队形,做好战斗准备,试图在战术上出敌不意。这时,大流士三世已经在皮拉斯河上建立了他的阵地。他依仗自己庞大的军事实力,准备在对方整队后,集中优势骑兵于右翼,从沿海平坦地区进攻包围希腊军队。波斯左翼由杂牌步兵组成,步兵前方排列几排弓箭手。显然,达利图是想用左翼的防守来掩护右翼的进攻。亚历山大见此,立即改变行军中的兵力配置,将所有骑兵集中在自己的右翼,在部队站稳之前,率领所有轻重骑兵向另一个左翼冲锋。波斯左翼的弓箭手刚刚放出第一箭,希腊骑兵已经冲到了前面。他们来不及换箭,慌忙撤退,打乱了后面的步兵队形。希腊骑兵乘势冲杀,波斯左翼瞬间崩溃。大流士三世看到左翼溃败,没有立即调整部署,利用优势兵力重新组织战线。相反,他先开车走了。就这样,波斯军队虽然在兵力上仍占优势,但指挥官临阵退缩,全军迅速崩溃。波斯军队的大量武器装备和珍宝,大流士三世的母亲、王后和两位公主都落入亚历山大手中。

伊苏斯之战的胜利虽然为马其顿军队打开了通往中亚的道路,但亚历山大还是决定征服腓尼基、埃及、利比亚等其余仍被波斯人控制的沿海地区,并摧毁波斯舰队。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继续南下。许多腓尼基城市不战而降。直到提尔(今黎巴嫩苏尔)顽强抵抗了7个月,亚历山大才动用了当时所有的攻城武器,如铁锤、攻城塔、螺旋锥等,攻克了波斯舰队的最后一个据点。城破之后,亚历山大把推罗的三万居民全部卖为奴隶。大约在这个时候,大流士三世曾提出割地求和,表示愿意割让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支付1万他连得的赔偿,将女儿嫁给亚历山大,但亚历山大想要的是整个亚洲,而不是幼发拉底河以西,所以断然拒绝。年底,亚历山大经过两个月的围困,攻占加沙,随后进入埃及。他毫不费力地征服了腓尼基、埃及和利比亚的其他城市。为了拉拢埃及祭司,他不仅慷慨解囊,还非常隆重地前往西瓦绿洲拜谒阿蒙神庙。出于感激,埃及祭司宣布他是太阳神阿蒙的儿子,也是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为了建立东征的后方基地,他还建立了第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港和尼罗河入海口附近的港口。至此,西波斯帝国和地中海都在亚历山大的控制之下。

在最初几次进军的胜利稍微巩固后,亚历山大开始入侵中亚。公元前331年春天,亚历山大带着4万步兵和7000骑兵从埃及进军美索不达米亚。5438年6月+10月,在尼尼微附近的戈加米拉发生了一场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略决战。关于波斯参战军队的数量,古代作家有不同的记载(外星人说有骑兵4万,步兵654.38+0万,战车200万)。但无论如何,它远远超过了亚历山大的军队。依靠其数量优势,大流士三世先让左翼回到左前方进攻,包抄亚历山大的右翼。然后挥动右翼,猛攻亚历山大左翼。虽然亚历山大的军队英勇作战,但是战线被打破了。但大流士突破前线后,立即派了相当数量的军队到战场后方7-8英里的亚历山大营地,救出母亲、王后和公主,并劫掠财物和食物。亚历山大夺下战机,在稳住左右战线的同时,亲自带领近卫和重骑兵进入敌人左翼的缺口,从侧面直捣大流士所在的中国军队。这一举动完全出乎大流士的意料,他立刻惊慌失措,掉头就逃。亚历山大放了大流士,率领一支军队从左向右进攻波斯军队。波斯军队被击败,再次分散(见戈加米拉之战)。高更米拉一战,波斯军队精锐尽失,亚历山大东进,占领巴比伦、苏萨、波斯波利斯、米底亚古都,摧毁古波斯帝国。获得了无数金银财宝,仅金银就达到了1.5万塔兰特之多(1塔兰特特30kg)。大流士三世逃到他的国家的北部省份,被他的一个总督杀死。

公元前330年夏,亚历山大用几支骑兵纵队和骑着马的轻步兵纵队继续沿里海南岸远征波斯北部和东部各省,征服米泰、希尔加尼亚和帕提亚(安息),入侵大夏(巴克特里亚),宣布自己是马其顿和波斯的“大帝”,是阿切梅尼德王朝的“合法”继承人。为了巩固新王朝的军政基础,亚历山大在军队和行政部门起用波斯贵族,招募东方人参军,在军队和宫廷中推行繁文缛节。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实行东方礼仪,迎娶巴克特里亚王公的女儿罗克珊娜。这些做法激起了亚历山大周围希腊-马其顿人的不满,导致了他和将军们的冲突。公元前329年,马其顿军队入侵中亚,到达奥克苏斯河(阿姆河)和亚萨尔特河(锡尔河)上游。在大夏和粟特(苏联的整个塔吉克领土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一部分),我们遇到了以粟特人为首的各族土著人民的强烈抵抗。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才压制住了它。为了镇压起义,保卫占领区,亚历山大建造了许多设防城市(亚历山大),拥有强大的安全部队。这样的城市大约有70个。

公元前327年春,亚历山大带着军队(1.35万人)离开中亚,南下印度。在印度西部旁遮普省的吉达河(印度河的一条支流)一带,马其顿军队为粉碎印度皇帝波罗斯军队的抵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见吉达河战役)。亚历山大想继续进攻印度腹地,但士兵们拒绝继续前进,并在多年战斗后要求回国。再加上气候不适宜,疾病来袭,远征成了强弩之末。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不得不离开卫戍部队,奉命返回李。他决定派一些部队走海路,以便探索穿越印度洋和波斯湾的路线。为此,公元前325年初,在希达斯皮斯河上建立了一支由800艘战舰和运输船组成的舰队。部分部队乘船航行至印度河口,其余部队由陆路撤退。第一纵队由亚历山大率领,由Gedrosia训练,第二纵队由Clattir指挥,由Ala Hosia训练。这支舰队由Nai Arge指挥。陆军行军和海军航行都非常困难,直到公元前324年春天才回到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由于饥饿、炎热和疾病,军队裁减了四分之三的人员。亚历山大指定巴比伦为古代世界新兴大国马其顿、小亚细亚、中亚的首都,同时也在准备新的远征。

然而,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于13年去世,享年33岁。

亚历山大东征万里,西起巴尔干半岛,东至印度河,建立了庞大的马其顿帝国。其军事才能和帝国面积只有成吉思汗和他建立的蒙古帝国能与之媲美。亚历山大采用的是东方君主制,让臣民把他当神一样崇拜,无情地镇压反对者。虽然亚历山大生前采取了一些加强统一的措施,但他的帝国在短暂的军事征服中很快建立起来,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他死后,这个帝国很快就崩溃了。经过长期的混战,他的各部相继在帝国内部建立了许多具有希腊文明特色的独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