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赢家

俗话说,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得最甜的人。最后的赢家是不在乎胜利之前会有怎样的牺牲与付出的,只要达到他的最终目标,他就是赢家。

评估一个策略成功与否,一个常见的方法是衡量它有多大能力来克服自己的不足。如果我们从发展的角度思考,就会发现最有利于自身成长的策略才是对自己真正有利的优势策略。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从楚汉战争的结局中得到很好的证明。

项羽于公元前209年与其叔项梁在江东聚集“八千子弟”造反。在随后的反抗秦国的大战中,显示出无人能敌的强大战斗力,被各派割据武装推为霸主。公元前206年,义军占咸阳灭秦,项羽将刘邦打发到偏僻的汉中,自己也离开当时天下最富庶的关中而东返彭城立都。随后,刘邦暗渡陈仓夺取了关中,接着东袭彭城。项羽即刻回兵打败汉军。随后几年,楚汉战争呈持久状态。项羽屡战屡胜,汉军屡战屡败,然而项羽却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一败而溃。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失败了,于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一直为许多人所探究。项羽从起兵到失败丧生历时七年,战绩辉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最后却一战而全军溃败,到底是为什么呢?项羽最后自叹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实,从心理博弈的角度来分析,项羽的兵败并非天命,恰恰是“人为”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就是,项羽起兵后,一直以起兵时的“八千子弟”为骨干。史学家曾考证这批江东首义者的出身,发现多是些流浪、乞盗的江湖上的人,虽勇武好斗却破坏性极强。他们纵横天下时,战斗力虽胜过诸侯之兵,却有焚杀劫掠的恶习,在关中就曾制造了坑杀秦军降卒、攻城后焚烧洗劫一类的暴行,因此当地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而刘邦初到关中便实行“约法三章”,为自己赢得了威望。

第二个原因也是与第一个原因有联系的,那就是稳固的根据地。刘邦每次兵败后都能恢复元气,关键是有关中作为后方,能源源不断地供应粮食和补充兵源。而项羽却从不注重建设后方,主要靠兵士四处索粮掠物,所得不多又失民心,自然不能持久。

刘邦虽然每次战役都没有能战胜对手,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实力日益增强。而项羽虽然能够从每一场战役中获得一些胜利,但实力却愈战愈衰。最后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败给了文不知诗书、武不能阵战的刘邦,如果要归咎于偶然失手或一念之差,那只是一种十分浅薄的认识。事实上,项羽败刘邦胜恰恰说明,在任何一场战争中,只有战略的胜利者才是最后的胜利者,是真正的胜利者。

对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博弈论的研究得到证实。爱克斯罗德曾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的手段研究如何突破囚徒困境,他在计算机模拟中得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总分最高的人在每次博弈中都没有拿到最高分。

楚汉之争这段历史的结局也证明了,你赢得了每一个战役,也不一定能赢得整个战争。因此,要想做最后的赢家,就必须有全局优先的观念。

无论是从历史事件,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即使每一次心理博弈中你的策略都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但如果它最后还是能为你赢得全局的胜利,那么我们就要采用这个策略。而不要采用那些虽然能为自己赢得暂时的胜利,却足以慢慢消耗掉自己的资源和优势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