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武装的历史背景

敌后武装的历史背景

我想写《敌后武装》这部小说,因为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日日夜夜敲打着我的心。我的心总是翻滚沸腾。总觉得不写出来,在战友面前好像欠了什么,在祖国面前好像没尽到责任。所以,我常常很内疚,无法平静!

的确,我已经不安分了十三年!

13年前的冬天,日军刚投降3个多月,我在济宁驻军的时候,想抓起一支笔,写一写敌占区武装队伍的漫长生活。党组织给了我力量,鼓励我写,同志们也以最大的关怀要求我写。但由于当时文化政治水平低下,而且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点燃了内战大火,写作的想法不得不暂时搁置,去参加解放战争。

虽然写它的想法已经放下,但是写它的意志并没有被打消。战斗间隙,武装部队伍中战友的面孔时常出现;武术队的一些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经常让我想起。每当我想起它,它就像发生在昨天。人民解放战争一胜利,我就开始写这部小说。

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于1942年5月1日被鬼子扫荡。整个形势改变后,冀中第九军分区党正确地执行了中央的政策,立即组织了一支精干的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开展工作,与敌人斗争。

敌人的后方是敌占区。敌人自己称之为“安全”区或“清剿”区。在这个地区,敌人有一套严密完整的组织结构来统治人民,如联座法、保甲制等;敌人不仅强大,还控制了通讯线路。这真是一个到处都是警察和援军的地方。

这个地区的环境,不但不同于一度变质的老根据地,也不同于敌我斗争的游击区。这个地区敌人强大,群众条件差。在这个极其不利的地区,军队坚持斗争,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开展抗日工作。可想而知,这项工作极其困难。在这些地区执行党的政策必须一步一步地进行,不能有任何含糊。否则,不仅给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完不成任务,站不住脚,极有可能被敌人吃掉。但这支武工队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 *呼吸,把群众的苦当作自己的苦,把群众的乐当作自己的乐,随时宣传党的政策,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而播下抗日的种子,激发群众的斗志,开辟区域,打击敌人,直至被迫退守老窝。

书中的人物都是我最熟悉的人物,有的是我的上级,有的是我的战友,有的是我的“堡垒”户;我个人参与了书中的许多事件。在党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夙愿,写了出来。

如果是我写的《敌后武装》,不如说是我记录的更恰当。不管怎样,现在它终于见到了它的读者。如果能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一点八路军艰苦抗战的印象,或者对读者有一点帮助,就算我辜负了党的关心和同志们的帮助。

我想藉此机会

献给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献给勤劳勇敢忠诚的人们!

献给我亲爱的战友和同志们!

冯至

1958年11月1日